第四章 華麗的魔鬼(第2/3頁)

社會地位的天壤之別,決定了羅貝爾和海萊維不可能結婚。羅貝爾很快發現,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只得把她嫁給別人並斷絕往來。一個世紀之前,情婦不是問題,但他的父親和祖父推動教會改革,改變了諾曼底的道德觀念。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被逐出教會。日復一日,他的道德靈魂越發危險,即使是魯莽的公爵也無法一直不以為意。羅貝爾收起自己的傲慢,召回他的大主教叔父,歸還了其財產和土地。

此舉是羅貝爾統治時期的巨大轉折。正如莎士比亞筆下年輕的哈爾王子,他的魯莽時期已成為過去,他決定像真正的公爵那樣做。他把海萊維嫁出去,歸還了教會的財產,並迫使目無法律的大商人效仿自己。他親自出資捐贈大教堂,尤其是費康的教堂,並給予保護。

貴族拒絕任何形式的中央集權,但羅貝爾利用有力的外交政策剝奪了他們的勢力。佛蘭德斯領主被其子流放,羅貝爾趁亂入侵這一鄰邦,表面上恢復了領主的地位,實際上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第二年布列塔尼威脅聖米歇爾,於是羅貝爾運用同樣的策略迫使布列塔尼的領主公開承認其附庸地位。公元1033年,年輕的法王亨利一世在宮廷政變中遭到流放,這給了羅貝爾一個擴張諾曼底的黃金時機。亨利逃到最強大的支持者所在地費康,要求公爵施以援手。羅貝爾迅速動員部隊,橫掃千軍,直逼巴黎。他擊潰了叛軍,將亨利送回王座。

這一年羅貝爾不僅展示了決定大陸王位的能力,還獲得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良機。公爵和盎格魯-撒克遜皇室關系緊密;羅貝爾的姨母愛瑪嫁給了英王,而愛瑪的兩個兒子阿爾弗雷德和愛德華年紀稍長於他。理查二世公爵統治期間,一個名為克努特的維京人霸占了王國,將三位皇室成員流放至諾曼底。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幸存的愛瑪返回英格蘭,嫁給克努特,拋棄了兩個兒子。他們只能自生自滅。

羅貝爾公爵的父親處事謹慎,對英格蘭侄子的命運不太關心,但羅貝爾與之年齡更近,同情這位表哥的境遇。出於自己特有的洞察力,他將兄長愛德華稱為“英格蘭國王”,並向克努特提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要求:支付他們的撫養費。克努特一笑置之——他可不會給威脅自己王位的敵人提供食宿,於是羅貝爾向英格蘭派出艦隊,以此繼續威脅他。

第一次進攻與其說小心謹慎,倒不如說非常特別。公元1033年,諾曼底的艦隊出發,但陷入暴風雨,迅速偏離航向,結果在布列塔尼中部的法國海岸登陸。諾曼人當然不會錯失這個機會,羅貝爾率軍登陸,迅速突襲了鄰邦的領土。

公元1034年冬,25歲的羅貝爾已成為法國最有權勢的領主。他聚集眾多封臣,統治鄰邦,脅迫一位國王,並將另一位國王送上王座——對於一個魯莽的幼子而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他處在權力的巔峰,看起來即將成為諾曼底最強大的公爵之一。隨後,羅貝爾在聖誕節宣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指定8歲的私生子威廉為王位繼承人,同時自己即將奔赴耶路撒冷。

公眾震驚之余,傳言不可避免地傳開,大家竊竊私語,說他出於內疚而前往耶路撒冷,這也戲劇性地證明他的確毒殺了兄長。無論如何,不管是出於內疚、冒險或是身心俱疲,羅貝爾決定出發。去往這個目的地某種程度上比朝聖的想法更加驚人。羅馬或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更受歡迎,相比之下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要穿過敵對者的地區,不僅開銷更高,而且危險得多。然而,公元1027年,拜占庭皇帝與耶路撒冷的法蒂瑪統治者達成協議,保證通往基督教聖地的朝聖之路暢通無阻。因此,前往聖地的人數激增,眾多虔誠的信徒希望在耶穌受難千年紀念日之際及時抵達聖地。

羅貝爾或許就在考慮朝聖。將公國交給一個孩子絕對稱不上負責之舉,但他還是決定前往,並做好自己能做的安排。他逐漸放手,讓威廉扮演繼承人的角色,並以威廉的名義賞賜禮物、簽署文件。如今,在費康聖誕節的宮廷中,他要求群臣宣誓效忠,所有人都這樣做了,無一例外、無人反對。羅貝爾對自己履行的義務感到滿意,於是帶上國庫所有的錢,離開了諾曼底,再也沒有回來。

他先穿過阿爾卑斯山,來到羅馬,一路給各教堂饋贈重金,很快便獲得了“寬宏的羅貝爾”的稱號。假如他繼續南下,將遇到第一代遷往意大利“踝”部的諾曼人。但實際上,他很可能是前往海岸,乘船向東。公元1035年初,他抵達君士坦丁堡,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在這座城市旅行,甚至面見了拜占庭皇帝。受到虛榮心的驅使,諾曼史學家稱羅貝爾的財富震撼了拜占庭皇帝。離開拜占庭宮廷後,公爵繼續前往耶路撒冷。他及時到達,剛好趕上慶祝聖周(Holy Week,復活節前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