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誣殺彭越(第3/3頁)

劉邦對韓信、彭越沒有一步到位地殺掉,並不能說明劉邦為人寬容。因為劉邦從來不是一個寬容的人,他的寬容只是一種策略,一個表象。

劉邦對項羽有寬容嗎?沒有!漢四年的鴻溝議和,劉邦是同意的。張良、陳平勸他趁機除掉項羽,劉邦何嘗沒有想到趁機除掉項羽呢?此時已不是鴻門宴之時了,劉邦已經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土地,黥布、劉賈也已經控制了安徽的大部,劉邦已經完成了對項羽東、西、南、北四方面的戰略包圍。劉邦此時絕對不會放過項羽。這種情況下劉邦同意項羽中分鴻溝的計劃,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利用議和讓項羽放回他的父親和呂後。

單純的項羽在劉邦同意議和之後立即釋放了劉邦的父親和呂後,劉邦卻虛晃一槍,在項羽釋放了其父其妻之後,撕毀協議,追殺項羽。據史書記載,此事是張良、陳平的建議。其實,這與讓呂後出面殺韓信、殺彭越一樣,劉邦和張良、陳平的意見肯定是一致的。只不過劉邦這次是讓張良、陳平承擔了背信棄義的罪名。

第二,呂後對“後劉邦時代”政治局面的顧忌。

呂後在殺韓信、殺彭越時表現得比劉邦更積極、更主動,力主一步到位。其中,除了因為呂後不贊成劉邦一步一步到位的處事方式夕蔔,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那就是呂後還顧忌到劉邦百年之後“後劉邦時代”的政治局面。

劉邦一生征戰,多次受傷。比較嚴重的有兩次:

漢四年劉、項滎陽對峙之時,劉邦被項羽一箭射中胸部。

漢十一年黥布被逼反時,劉邦曾經因傷而不打算親征。他親征黥布時又受箭傷。

漢十二年,劉邦已經因傷病危,拒絕治療。

此時的呂後向劉邦詢問蕭何之後的相國人選。

劉邦說曹參可繼任。呂後又問曹參之後的人選,劉邦說王陵、陳平可繼任,並選周勃任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太尉。呂後又問這以後的人選,劉邦說:這以後的事你也不用問了。

呂後對劉邦的健康狀況,以及劉邦死後的重要人事安排的高度關注,說明呂後比劉邦更關注“後劉邦時代”如何駕馭開國功臣這一重大問題。

第三,劉邦對呂後外戚派的有意扶持。

劉邦晚年利用呂後除掉了韓信、彭越兩位最著名的開國功臣,目的之一即是有意培植呂後一黨的勢力。

劉邦深深懂得權力制衡的道理。

宋人呂祖謙說:“存呂後為有功臣,存功臣為有呂後,此高祖深意也。”(《大事記》)呂祖謙的話有一定道理,但仍不深刻;劉邦對呂後絕不僅僅是存,而是刻意扶植。

當時的朝中有劉氏宗族派、功臣元老派和呂氏外戚派三派勢力。功臣元老派是在滅秦、滅項的戰爭中自然形成的,雖然經過異姓王的由封到除,功臣元老派勢力大大受損,但是,仍然有相當強的實力。

劉氏宗族派主要是劉邦分封的諸子。他們被分封時一般年齡較小,還形不成一股強大的勢力,但是,他們是正宗的皇權繼承人,政治上占有極大優勢。

呂後外戚派在劉邦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勢力,在三派之中,力量較小。

劉邦不想讓功臣元老派的勢力過強過大,也不想讓呂氏外戚派的勢力過強過大,因此,利用呂氏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的相互制衡,才能最大限度地坐收漁翁之利,保住劉氏江山的代代相傳。

因此,劉邦利用呂後殺戮韓信、彭越的過程,也就是有意培植呂後外戚派的過程。所以,呂後殺戮開國功臣不僅是做了劉邦想做而尚未做完的事,更重要的是在劉邦的扶植下形成了能夠抗衡功臣元老派的呂氏外戚派。

呂後外戚派的惡性膨脹當然會招來功臣元老的反對,但是,正是有功臣元老的反對,呂後外戚派的勢力也會得到有效的遏制。

所以,漢代初年呂後外戚派和功臣元老派之間的鬥爭,是劉邦刻意扶持的結果。

呂後在剪除功臣元老派的鬥爭中崛起政壇,初露崢嶸,殺害了開國功臣韓信、彭越;已經高高舉起屠刀的呂後還會向誰揮舞屠刀呢?請看:廢立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