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琵琶一曲 十面埋伏

且聽琵琶彈“埋伏”

在項羽的敗亡之中,“十面埋伏”之說相當流行。今天一些寫漢代的書還說韓信用“十面埋伏”打敗了項羽。但是,這一說法並不見於《史記》《漢書》等正史的記載。

有關“十面埋伏”的記載有兩個:

一是《前漢書平話》:“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裏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

《前漢書平話》今已失傳,作者當是元人。

二是琶琶大曲。十面埋伏為琵琶曲,有些曲譜記載它的曲名為《淮陰平楚》或《楚漢》。今傳《十面埋伏》分為十段: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

明人王猷定(1598-1662)《四照堂集》卷八《湯琵琶傳》中已經有了和“十面埋伏”相似的記載,可知十六世紀之前,此曲已經在民間流行。

因此,歷史上並不存在韓信用“十面埋伏”打敗項羽之事。

我們剛剛講過,項羽半夜突圍時帶了八百名隨從,順利突圍,直到天亮,才被劉邦軍團發現。如果真有所謂十面埋伏,項羽八百人又怎能逃了出來?

項羽最終是敗在劉邦的戰略包圍之中。項羽本人所說的“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確實是實話,但是,局部戰場的勝利無法改變整體戰局的被動處境,項羽最終被軍事上的被動局面所累,無可挽回地走向了失敗。

冷眼高祖哭項王

項羽自殺之後,劉邦因為項羽最初被封為魯公,所以,以魯公禮安葬了項羽,並在項羽墓前大哭了一場,親自為項羽主持了葬禮。項伯等四人還被封了侯。

劉邦確實很會做秀。漢二年他一出關,就接受他人的建議,為被項羽殺死的義帝舉行葬禮,並且大哭了一場。從此,劉邦就處處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作為自己討伐項羽的口號。與自己為敵數年的項羽一死,他又立即為項羽舉行葬禮,還大哭了一場。

可是,《史記·汲鄭列傳》講了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鄭當時是漢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親鄭君曾經是項羽手下的將軍。項羽死後,鄭君歸了漢朝。後來劉邦下令,要求原屬項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項羽,只能稱他為“項籍”,既不許叫“項羽”,更不許稱“項王”。漢代的習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稱其字“羽”,則要恭敬得多;如果稱“項王”,那當然更尊敬了。

可是,鄭當時的父親鄭君提到項羽,從不稱“項籍”,要麽稱“項王”,要麽稱“項羽”。鄭君這樣做顯然是堅守自己作為西楚國臣子的禮節,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禮。

劉邦於是下令,凡是稱項羽為“項籍”的原羽部下都升為大夫,而把堅持稱“項羽”或“項王”的鄭君一個人趕出了朝堂。

我們可以拿這件小事和劉邦為項羽舉行隆重葬禮、為項羽大哭一事相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哭祭項羽的虛偽,以及他內心對項羽的忌恨和心胸的狹隘。

項羽在現實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了,但是,人們並沒有按照成者王侯敗者寇的傳統去看待項羽,人們仍然稱他為英雄,或稱他為悲劇英雄,或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名詩贊揚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人臣之才,卻錯居入主之位;是可用之人,而不是用人之人。這是他的悲劇,也是歷史的悲劇。

但是,項羽破釜沉舟的勇氣,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懺悔意識,項羽霸王別姬的悲涼,項羽英雄末路時寶馬贈亭長、頭顱贈故人的豪爽,都使他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

項羽為反秦鬥爭所作的卓越貢獻,值得高度肯定。項羽失敗的諸多教訓,值得今人永遠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