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陰謀血腥 席間較量

項羽的徹底受騙是否意味著劉邦在鴻門宴上已經轉危為安了呢?

不一定。

我們今天仍然用“鴻門宴”來代表險象環生、難於應對的場面,特別是酒宴;因為,在項羽懺悔之後,鴻門宴仍然不太平。宴會上接連發生了兩件事:

一是範增舉玦,二是項莊舞劍。

範增舉玦 默然不應

我們先說第一件事。項羽決定的專斷和隨意,使他唯一的謀士範增都不了解此時項羽的懺悔之情。所以,項羽不殺劉邦並不代表範增不想謀殺劉邦。範增的第一個舉動是“數目項王”,屢屢向項羽使眼色。範增使眼色,當然是示意項羽在宴席上誅殺劉邦。但是,範增完全不了解此時項羽心中已經非常懊悔不該起興兵滅劉的念頭,怎麽可能再在宴會上殺掉劉邦呢?範增看見使眼色不見效,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舉玦(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是一種有缺口的環形佩玉,範增舉“塊”,是以“玉玦”的“玦”諧音“決心”的“決”,要求項羽下決心殺掉劉邦。但是,“項王默然不應”。

範增並不知道此時的項羽已經不是入關之後兩次“大怒”的項羽了,項羽當時“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虛榮受到傷害——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項羽充滿了對劉邦的懺悔之情,因此,他絕不可能再在鴻門宴上殺劉邦。面對範增的頻頻舉“玦”,項羽必然是默然不應。

項莊舞劍 渾然不知

再說項莊舞劍。

範增看見項羽對自己舉“玦”不作任何反應,他終於明白項羽是不願意在宴會上除掉劉邦。於是,範增采取了另一措施:召項羽的堂兄弟項莊舞劍,計劃在舞劍中刺殺劉邦。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句成語即出於此。

大家也許會感到很奇怪:項羽已經深感對不起劉邦了,為什麽還會同意項莊舞劍行刺劉邦呢?

我們不妨對鴻門宴上的全部參加者作一分析。鴻門宴開始時,只有四個人參加宴會:項羽、劉邦、範增、張良。範增自作主張,召來了項莊,讓他進入宴會,以舞劍助興為名(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尋機刺殺劉邦。這樣,鴻門宴就有了五個人。可是,項莊還沒有舞劍,又殺出來一個人——項伯。項伯是一個政治糊塗蟲,夜見張良,泄露重要軍事情報即是明證。但是,此時的項伯表現得非常清醒:他知道項莊舞劍是要行刺劉邦,因此,便主動要求與項莊對舞。項伯此時如此清醒,原因只有一個:劉邦是自己的親家,萬萬不能讓自己的親家在鴻門宴上遇刺。可見,劉邦前一天晚上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發揮了多麽大的作用。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真行!

對於此時的鴻門宴來說,範增是主謀,項莊是刺客,他倆心中自然明白為什麽要舞劍;劉邦是被刺殺的對象,又是精明強幹之人,他心中也十分明白情況的兇險;張良就更不用說了,他對這一切都洞若觀火;連我們前面講過的那位將個人之“義”置於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糊塗蟲項伯,這會兒也變得非常機靈,瑣莊剛剛拔劍起舞,他也立即拔劍起舞,常常用身體保護著劉邦(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莊不得擊”。

項羽此時對劉邦深感懺悔,範增使眼色,他不應;範增舉玉玦暗示,他不理睬;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豈能同意?項羽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同意項莊舞劍,恰恰證明他並不知道項莊舞劍的真實目的,當然也不知道項伯為什麽也拔劍起舞。整個舞劍的真正目的他是一無所知,只對場上的表演看得津津有味。

參與鴻門宴的六個人,五個心如明鏡,唯獨項羽完全不了解真相,項羽政治上的糊塗還用再說嗎?

鴻門宴其實是五位明白人陪著一個糊塗人的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