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霸王出世

第一節 壯哉少年 英雄夢想

項羽的傳奇人生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大起大落。

所謂“大起”,指的是項羽從二十四歲(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僅用了三年時間(前209~前206),就成為分封十八位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著秦亡漢興之際的國家命運。這一年,項羽才二十七歲。

所謂“大落”,指的是楚漢戰爭僅僅四年,項羽就兵敗烏江,自殺身亡。這一年,項羽才三十一歲(漢五年,前202)。

項羽的長相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重瞳子。

“重瞳子”,就是一個眼睛有兩個瞳孔。傳說中,大舜是重瞳子,晉文公是重瞳子,所以,在人們的觀念中,重瞳子是一種吉兆。

有著“重瞳子”的奇特長相,身為“西楚霸王”的項羽,為什麽僅僅四年時間,就留下了“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名言,自殺而亡了呢?

堂堂男兒偉少年

要說清這個問題,不得不先交代一下項羽的身世。《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滅楚國時,他被秦國大將王翦帶領的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自殺身亡。

他的父母史書沒有記載,項羽從小是跟著他的叔叔項梁長大的。項羽身高力大,史書記載:籍長八尺余,力能扛(gāng,音“缸”)鼎,才氣過人。

秦代一尺約相當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余”應當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個頭兒。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雙手能舉起一只鼎。在整個《史記》記載中,能夠扛鼎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劉長(cháng,音“常”)。

項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氣極大。

項羽出生於戰國末期,青少年時代是秦朝時期,二十四歲就遇上了秦末大起義。在這個充滿血與火的時代,人們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項羽的力量巨大,剛好符合當時人們對一個男人的評價標準。

他與他的叔叔項梁避難會稽的時候,當地的年輕人都很害怕項羽(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作為一個外鄉人,客居他鄉,亡命他鄉,尚能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這種蠻力。

為學只學萬人敵

項羽小時候不願讀書識字,也不願學擊劍(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且說:讀書只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足夠了(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但是,項羽對劍術同樣不感興趣(劍,一人敵,不足學),項梁非常惱火。項羽非要學習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學萬人敵)。

這個貴族少年從小就立志學習“萬人敵”的兵法,究竟是為了什麽呢?

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家世關系密切。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逼迫自殺的,項羽認為這是家族的恥辱,所以,項羽自小就懷有強烈的仇秦心理。他認為:只有學會行軍布陣的兵法,才能有機會為家族雪恥。

少年項羽的這一壯志使他日後成為消滅秦朝的主將。但是,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滅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系列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歷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期遍讀書籍,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

項羽不願學劍,但是,他的劍術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項羽非常善於短兵格鬥。烏江自刎前,他持劍與漢軍步行交戰,一個人就殺死漢兵上百人。這說明他的劍術極精。他之所以不願學劍,並非是他學不好,而是他立志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不願學一對一的單打獨鬥。

項梁願意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十分高興(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萬人敵”的兵法項羽並沒有學完,只是大略地學了學(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那麽,他的兵法到底學得怎麽樣呢?

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平定黥(qíng,音“情”)布叛亂時,看見黥軍陣酷似當年項羽的軍陣,劉邦馬上感到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劉邦在項羽死了六年之後,看見酷似項羽軍陣的黥布軍陣還心有余悸,可見,項羽並非不能打仗,而是極善布陣作戰。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只是不願死背兵法而已。《漢書·藝文志》中記載的兵法書中有《項王》一篇,雖然這一篇兵法今天已經失傳了,但是,至少說明項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書流傳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