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指鹿為馬(第4/5頁)

趙高的這個主意將秦二世和大臣們的聯系完全斬斷,秦二世成了孤家寡人。

趙高為什麽會出這種餿主意呢?

一是害怕大臣告狀。因為趙高當上郎中令之後,“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殺了那麽多人,報了那麽多私仇,他怕有人向秦二世告狀(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

二是便於控制秦二世。秦二世不上朝,他如何處理朝政呢?和趙高拍板決定。所以,朝臣們很少能見到秦二世。秦二世只能和他信任的趙高一同處理朝政,趙高自然對秦二世的影響力大大增強。

秦二世為什麽會聽信趙高的這番“理論”呢?

一是信任,二是方便,三是示高。

先說信任。趙高和秦二世最親密的關系在於他們的師生之誼,趙高曾教秦二世法律,這是其一。趙高又首議篡改遺詔讓秦二世當上了皇帝,他能不信任趙高嗎?這是其二。秦二世不懂朝政,處理朝政須事事依靠趙高,這是其三。有了這三條,秦二世對趙高是信任有加,深信不疑。

再說方便。秦二世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他剛一即位,想到的就是享樂。胡亥認為,人生一世,轉瞬即逝,生老病死,無法左右。所以,秦二世一當上皇帝就想“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他既想享受人問的一切榮華富貴,又想長保天下的太平無事。雖然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是,秦二世願意冒險一試,因為他深知生命太短暫了。

此時的秦二世剛剛二十一歲,正是風華正茂之際,為什麽對人生看得如此悲觀?因為他從父皇贏政一生勤勞執政、五十歲撒手人寰中汲取了教訓。

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就一定要增加生命的密度。

理解了的未必能夠深刻地感受,感受到的才能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短暫的一生對秦二世來講可謂刻骨銘心。秦始皇第五次大巡遊唯一隨行的兒子即是胡亥,但是,剛剛五十歲的秦始皇,出發之時還非常健康,毫無得病的症狀,僅僅幾個月的光景就一病不起,命歸九泉。胡亥目睹了父親由鮮活到死亡的全過程,這對於一位剛剛二十一歲的年輕人來說,太殘酷了。只有親身經歷過這種刺激的人才會有如此深的震撼。

由於秦二世把人生看得很悲觀,趙高建議他居禁中處理朝政,可以說是正中下懷。

不上朝,僅在宮中和他最信任的老師一起處理朝政,這比起上朝聽政,自然是又快捷又方便又省時又省力。和老師趙高商議朝政,沒有了雜七雜八的議論,六根清凈,趙高又善於阿從,所以,秦二世自然非常樂意這種方式。這等於取消了坐班制,變成彈性工作制,在家上班。秦二世何樂不為?

但是,這種決定朝政的方式從根本上斬斷了大臣們和皇帝的聯系,秦二世從此再也聽不到大臣們的意見。這就為趙高控制秦二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最後說示高。秦二世在禁中就能處理天下萬機,充分顯示了皇帝的萬能和高明。這明明是趙高給秦二世戴的高帽,但是,他就是喜歡這樣的高帽。

趙高愚弄秦二世的第二個舉措是斷臂。

李斯是沙丘政變的支持者,也是秦二世一朝的中流砥柱。但是,秦二世不上朝之後,作為丞相的李斯見秦二世也非常不易。李斯只有到宮中通報,得到允許,才能見到皇帝。正是這一背景,斷送了李斯的性命。因為趙高一方面誘使秦二世不和朝臣接觸,一方面欺騙李斯讓他在非常不恰當的時候求見秦二世,每每打斷秦二世的興致,惹得他大為惱火,他誤以為李斯是有意在他尋歡作樂的時候給他添亂添堵。趙高就趁機向秦二世進讒言,導致李斯被殺。如果秦二世正常上朝,李斯完全有時間、有機會向秦二世進諫,李斯的悲劇也許不會因此引發。正是因為趙高隔絕了秦二世和朝臣甚至是丞相之間的聯系,秦二世才會聽信讒言,誤殺李斯。殺了李斯,也就斬斷了秦二世的左膀右臂,趙高代替李斯當了丞相,秦二世的死期才會迅速臨近。

到秦二世殺盡了所有的兄弟姐妹,殺盡了所有的忠臣志士之時,秦二世自己的生死已經掌控在趙高手中了。秦二世的死期也就到了。

秦二世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責備趙高處理關中“盜賊”不力。

陳勝、吳廣起兵反秦直接引發了秦末如火如荼的大規模民變。秦二世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呢?據《史記·秦始皇本紀》:

謁者使東方來,以反者聞二世。二世怒,下吏。

聽聞天下大亂,秦二世施行鴕鳥政策。他根本不相信,更不願聽到四處民變的消息。所以,從關東來的使者報告說山東民變,他勃然大怒,直接把使者下到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