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依靠軍事(第2/2頁)

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戰國策·秦策四》)。

一見贏政,頓弱開口就說,天下有三種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種人有其實而無其名,第二種人無其實而有其名,第三種人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

贏政聽了頓弱這番沒頭—、沒腦的話,不知道他要說什麽,只好老老實實地回答,你說的我不明白。

頓弱說,有其實而無其名的是商人,他們不用拿著農具辛勤勞作,但是,他們卻有吃不完的糧食。無其實而有其名的是農民,他們冬夏勞作,辛辛苦苦,卻沒有糧食吃。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是君王,身為萬乘之國的君王卻沒有孝母之名,以千裏之地落了一個不孝之實。贏政一聽,氣得渾身哆嗦。頓弱說,山東六國如此強大都沒有損傷大王的名聲,但是,大王軟禁自己的母親卻毀掉了自己的名聲。

頓弱諫贏政一事當發生在贏政處理繆毐事件之後。此時頓弱進諫,還堅持不拜贏政,而贏政居然能夠接受頓弱的不拜,還最終聽取了頓弱的批評。

上部在《趙姬之亂》中講到茅焦諫止贏政,贏政從大局考慮,迎回母後。現在我們知道當時勸贏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後的人還有頓弱。茅焦是在贏政氣頭上冒死進諫(文死諫),頓弱則是事後為贏政分析利害。贏政能不拘於禮數接見頓弱,表現了此時的贏政虛心納諫的勇氣與胸懷大局的氣度。

贏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對待大臣相當寬厚。

舉兩個例子。

先說前文講過的李信。李信攻楚,大敗而歸,但是,贏政並沒有因此而處死李信。滅燕之時王賁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齊地(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最終,李信功封隴西侯(《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再說王翦。王翦功高蓋世,完全可以和韓信相比。但是,贏政並沒有像漢高祖劉邦猜忌、殺戮韓信那般對待王翦。當然,這不只是贏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雖為名將但也深諳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說明了自己毫無政治野心,這也是贏政與王翦關系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贏政在對待功臣方面,確實比漢高祖劉邦做得更好。

總之,贏政能夠僅用十年時間就拿下六國,這不僅得益於他身邊的文臣武將,還得益於他的識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國內部,贏政組織了一個文武齊全、搭配得當、配合融洽的超強隊伍,所以才能在滅六國之戰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而,僅僅有這些因素,贏政就能吞並天下、獨霸九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