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秦滅燕國(第4/5頁)

假若大王一定要招納天下的賢士,那就先從我郭隗做起吧。我這樣的人都能被您重用,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還會不從千裏之外趕到燕國來嗎?

於是,燕昭王給郭魄建了宮室金台,堂號為“尊賢堂”,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

燕昭王招賢一事迅速傳遍天下,有一個人獲悉此事,風塵仆仆地從魏國來到了燕國。他就是樂毅!樂毅酷愛軍事,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禮尊郭隗,就想到燕國來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

樂毅到了燕國,燕昭王以賓客之禮接待他。樂毅先禮讓,後來向燕昭王表示願意輔佐他,燕昭王立即任命他為亞卿。盡管燕昭王得到了樂毅這樣的優秀人才,但是,以燕國一國之力要想打敗齊國非常不易。

怎麽辦呢?燕昭王一心想復仇。於是,他采取了兩種方法,一是等,二是做。“等”是等待機會,“做”是創造機會。這時,燕昭王苦苦等待的攻打齊國的時機終於來了。

齊國當時國力強大,一心想吞並宋國。公元前287年,韓、趙、魏、齊、楚五國攻秦。就在五國攻秦的同時,齊國出兵滅掉了宋國,擴地千裏。因為齊國知道當時各國都忙於戰爭而無暇顧及其他,所以,齊國選擇這個時候伐宋。

但是,齊國一國獨吞宋國,引發了韓、趙、魏、楚、秦各國的不安和不滿。各國頻繁出訪,尋機攻齊。秦國丞相魏冉想通過伐齊,得到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陶邑為封地,力主伐齊,遂使秦昭襄王決定參加伐齊之戰。

公元前285年,秦將蒙驁帶兵攻齊,攻下九城。此後,各國之間又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中心是伐齊。燕昭王積極參與了伐齊的外交活動。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聯手伐齊。

燕昭王動員全國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也把相國大印交給樂毅。樂毅統一指揮著五國聯軍攻打齊國。

濟水一仗,五國聯軍大敗齊軍。各諸侯國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燕國軍隊卻在樂毅的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

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一舉拿下齊都,並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運回燕國。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邊慰勞軍隊,用酒肉稿勞軍隊,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燕昭王帶著戰利品回到燕國,讓樂毅繼續進攻余下的齊國城邑。

樂毅在齊國堅持戰鬥了五年,攻占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全部設為燕國的郡縣,只有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未被燕兵攻占(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齊國就這樣被燕國攻打了五年,但是,五年之後齊軍又把燕軍悉數逐出齊國,收復了全部失地。

齊國確實是燕國的仇國,但是,一向對燕國示好的秦國也是燕國的仇國。燕國只看到了仇國齊國,卻忘記了秦國更是亡燕之心不減。

滅齊實現了燕昭王復仇的願望,齊經此五年亡國,一蹶不振,從一流強國滑落到谷底。齊國的衰落使其對燕國的威脅大大減小。

誰是齊國衰落的受益者呢?燕國是受益國,另一個重大受益者是秦國。

滅齊是一把雙刃劍,燕國雪恥的同時,齊國的實力也一落千丈。齊國本是戰國七雄之中能和秦國一決雌雄的國家。齊國的強大嚴重制約了秦國對三晉的蠶食,秦國在對付三晉之時必須要考慮齊國的態度。如果三晉有齊國的支持,秦對付三晉就非常困難,至少不敢放開手腳。如果齊國衰落了,秦國兵鋒便可直指三晉,肆無忌憚地攻打三晉。三晉的衰敗又洞開了攻打燕國的大門。燕國最後的亡國就是在韓、趙、魏相繼滅亡之後發生的。此時,秦國已經可以毫無顧忌地對燕國用兵了。到秦國攻燕之時,燕國已是不堪一擊。所以,滅齊對燕國來說是一種自我削弱。

燕國其實處在兩難的困境之中,齊國是燕國的世仇,當然必須努力打擊齊國。這是從燕國自身利益出發的明智之舉。但是,打擊齊國又必須掌握分寸。分寸不夠,齊國對燕國是威脅;分寸過了,齊國衰落又導致秦國對燕國的威脅加大。燕國的國君完全不具備這種戰略眼光,因此,也不知如何把握這個分寸。

燕王喜攻趙 趙王遷亡國

燕國滅亡的第三個原因是“疲趙自弱”。

所謂“疲趙”,就是不讓趙國在與秦軍大戰後進行休整。

燕國不僅利用五國攻齊之機占領齊國長達五年,而且,在邯鄲之戰秦軍失敗後,又打起了趙國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