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趙武靈王(第4/5頁)

公子成和李兌聽到趙章叛亂的消息,立即從國都邯鄲趕來,調動四邑的軍隊前來鎮壓叛亂、公子章越敗,逃到趙武靈王的沙丘宮,趙武靈工收留了這個逆子。公子成和李兌追殺公子章,包圍了沙丘宮。結果,公子章被殺,田不禮及其他黨羽也都被消滅了。

此時,趙惠文王年幼,公子成、李兌兩個人掌握大權。公子成和李兌商量說:咱們因為追殺公子章而包圍了“主父”,即使撤兵,我們這些人也要被滅族啊(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於是,兩個牙一咬,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包圍沙丘宮,並且向宮中的人發出通告:“最後出來的人滅族。”這一下,沙丘宮裏的人全跑出來了。趙武靈王也想出宮,但是出不來,又沒有食物,只好去掏雛雀充饑,三個多月以後餓死在沙丘宮(官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余而俄死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確信趙武靈王死後,才向諸侯發訃告報喪。

趙武靈王死後,趙惠文王任命公子成為相國,代替已經為國捐軀的肥義,封為安平君,同時任命李兌為司寇。

棄強權終釀內亂 懼族誅困死趙雍

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他對趙國的貢獻堪與秦孝公對秦國的貢獻相媲美。為什麽趙武靈王最終竟然會慘死於沙丘宮呢?

沙丘之變實質上是趙國的一場宮廷政變,這一事件涉及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公子章、公子成、李兌五個人,但是,究其原因不外兩個方面。

就其內因而言,是趙武靈王自己犯了錯誤。

趙武靈王雖然果敢地推行“胡服騎射”,為趙國興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趙武靈王在君位繼承上犯了不少錯誤。

一是廢長立幼。公子章是趙武靈王的太子,只是因為趙武靈王後來得到了吳娃(孟姚),非常寵愛吳娃,幾年不出吳娃之宮(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吳娃生了趙何之後,趙武靈王居然廢了公子章而立趙何(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趙國國君的傳位比較混亂,沒有形成固定的立嫡立長制度,立長、立愛、立賢,交替進行,完全隨國君之意而為。所以,趙武靈王廢長子立幼子在趙國並非特例,但是,這種傳位制度人為地導致了長子趙章和幼子趙何之間的君位之爭。

二是放棄強權。趙武靈王是在自己推行“胡服騎射”獲得成功的壯年突然退居二線,這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趙武靈王這樣做主要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輔佐幼子成功掌權,但是,趙武靈王的幼子因為年齡太小,根本無法掌權。趙武靈王自己退居二線,手中的權力自然大大削減。其實,趙武靈王自己不在盛年退位,繼續發展、鞏固趙國“胡服騎射”的成果,繼續提升趙國的綜合國力,對趙國的發展天有好處。同時,在他繼續掌權的時間裏,幼子趙何也會逐漸長大,當他有能力獨立處理國事之後再傳位給他,這會比傳位給一個少年國君強得多,沙丘政變的悲劇也完全可以避免。任何一位國君都必須擁有政治強權,一旦失去政治強權,就失去了對全國政局的控制能力。趙武靈王被困沙丘,活活餓死,就是放棄政治強權的惡果。它不僅是趙武靈王本人的悲劇,也是整個趙國的歷史悲劇。

三是朝令夕改。趙武靈王是因為特別寵愛吳娃才改換太子的,後來他對原太子趙章的感情又增強了。此時,趙何已經繼位,趙國的大臣也已經接受了趙何。但是,趙武靈王卻因為偷偷看到了長子趙章對幼子趙何行君臣之禮而憐憫趙章,想把趙國一分為二,由長子趙章做代王,幼子趙何做趙王。這件事雖然最終未能施行,但是,它足以啟發原太子趙章的野心,沙丘政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趙武靈王不懂得國君的地位一旦確立之後,絕不能輕易改變。朝令夕改,犯了為政大忌。

四是分裂國家。趙武靈王看到長子跪拜幼子而動了分裂趙國的想法,雖然最終未能執行,但是,有這個想法本身對於一個趙國的最高決策人來說實在是太幼稚了。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這個事情,一方面,晉國一分為三己經是實力大減,如果趙國一分為二,在戰國後期的統一之戰中趙國必然難以生存。另一方面,即使趙武靈王封趙章為代王,趙章會滿足嗎?趙章的目的是做整個趙國的趙王,而不是僅僅做一個代王。給趙章一個代主,不可能滿足趙章的要求,他必然還想要更大的權力。所以,趙武靈王分裂趙國的想法只能誘發長子趙章更大的野心,沙丘政變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

以上是內因,就外因而言,涉及趙惠文王、公子章、公子成、李兌四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