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穆公東擴(第2/5頁)

秦穆公和晉國三位國君交往是區別對待的,根據晉國當時的實力采取不同的對策。

秦穆公和晉惠公打交道的過程堪稱經典,核心策略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是一切以“東擴”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道義和武力。無道義不足以服眾,無武力則沒有話語權。

秦穆公三救晉難,道義盡顯。

先前,晉獻公生前寵幸一個叫驪姬的女人,驪姬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兩位弟弟重耳、夷吾為保全性命出逃。晉獻公去世後,驪姬的兒子奚齊被擁立,而獻公的大臣裏克又殺了奚齊。另一位大臣荀息在奚齊被殺之後擁立了驪姬妹妹的兒子卓子,大臣裏克又把卓子和荀息殺死。晉國朝中一片混亂。

晉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動蕩不安的政治狀況呢?

原來,周代宗法制盛行,嫡長子繼承制深入人心。驪姬之子不是宗法制度承認的法定繼承人,大臣們不從。此時的晉國出現了權力真空。出逃的公子夷吾在國外知道了晉國內亂的消息後,以割讓河西之地八座城為代價(割晉之河西八城與君),請求秦穆公協助他奪取君位。

秦穆公面對晉國的政治真空,毅然決然地派百裏奚率兵護送公子夷吾回國。解決了晉國的君權繼承問題。

這就是秦穆公“一救晉難”,擁立了晉惠公。

但是,夷吾(晉惠公)即位之後,立即背叛了自己“割晉之河西八城與君”的承諾。

秦穆公雖然對晉惠公的言而無信很憤怒,但是,他並沒有立即舉兵伐晉,而是審時度勢,靜觀其變。

秦穆公“二救晉難”,娠濟晉災。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晉國大旱。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晉國向西鄰的秦國緊急求援。

秦穆公當時面著臨三種選擇:一是出兵晉國,二是坐視不救,三是開倉賑災。

當時他可以利用晉國自然災害之機,出兵攻打,削弱晉國,但是,這對秦國的政治形象不利。坐視不救,實際上與出兵是同一性質,只是手段溫柔一點而已。開倉賑災,幫助晉國渡過難關,政治上可以得分,但是,強晉會成為阻礙秦國東擴的尾大不掉的障礙。

秦國大臣在這一問題上分兩派意見:主戰派主張趁“饑”討伐,主和派認為不能見死不救。

秦穆公最後詢問他最信任的百裏奚。百裏奚說:晉國國君夷吾從前背叛自己的諾言,得罪過你,但是,晉國的老百姓有什麽罪呢(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

由於百裏奚力主賑濟晉國,秦穆公采納了他的意見,大規模向晉國運糧(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一就這樣,秦穆公援勁敵稱譽天下。

秦穆公通過兩救晉難,為秦國摸索了一條大國崛起之道:重視道義。春秋之際,已經進入了大國稱霸、吞並小國弱國的階段。但是,真正的大國,絕不單單是個經濟強國,而且一定要秉持道義,這樣,才能讓諸侯賓服。所以,在秦晉關系上,秦穆公高舉道義的大旗,在政治上得了重要的分值。說白了,秦穆公打的是政治牌。

秦穆公“三救晉難”,遣返晉惠公。

兩年之後(秦穆公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惠公和他手下的大臣們商議,有位大臣對晉惠公說:趁秦國發生災荒出兵討伐,一定可以獲得大功(因其饑伐之,可有大功)。

晉惠公采納了大臣的意見,於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出兵攻秦。

晉國饑荒,秦穆公大規模救災;秦國饑荒,晉惠公卻落井下石,興兵伐秦。二者相比,晉國明顯在道義上失了分。

但是,秦穆公是道義、軍事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國君。既然晉國要打,秦穆公當然;要奉陪。於是,秦、晉兩國在韓地開戰,這就是著名的韓原之戰。

韓原之戰一開始,晉惠公倒是奮不顧身,拋下自己的大部隊就往前沖,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泥潭裏。秦穆公和部下看到此情此景,縱馬追趕,想趁機抓住晉惠公。但是,秦穆公不但沒能抓到晉君,反而被晉軍包圍了。晉軍圍攻秦穆公,穆公受了傷,形勢非常危急。

正值此危急之時,秦軍三百多個士兵不顧個人安危,驅馬沖入晉軍,晉軍的包圍圈被打開,不僅穆公得以險處逢生,反而活捉了晉惠公。這三百個勇士是什麽人呢?

之前,穆公曾經丟失過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抓到這匹良馬,把它宰殺吃掉了。政府抓到他們,要嚴辦。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一頭牲畜而傷害人(君子不以畜產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會傷身(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於是,不但不處罰他們,還賜給他們美酒,並將他們全部赦免(乃皆賜酒而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