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

以1913年(民國2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滬寧火車站被刺殺為中心的所謂宋案,是民國初年震驚中外的中國第一大案,又是民國史上第一要案、第一疑案。可以說它既是民初中國激烈復雜的政治鬥爭和政治生態的產物,又嚴重影響了民初中國政局的變化及政治形勢的走向。

宋案發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宋案的歷史真相至今仍令人感到撲朔迷離,謎團甚多,疑點不少。而對宋案案情和主謀的判斷,尚是眾說紛紜,甚至出現完全對立的結論:有人說是袁世凱,也有人說是陳其美。因此,當我看到尚小明教授積數年心血精心考證剖析而成的《宋案重審》一書厚厚的書稿時,不禁眼前一亮,當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不正需要這樣本著求真求實精神,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從事實出發,以史料為據,客觀科學地去追求歷史真相的研究成果嗎!

讀完書稿,我覺得該書不僅為實事求是澄清宋案真相提供了較充分的史料、史實和分析、論證,而且在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也能給人不少啟示。例如要認識歷史事件是錯綜復雜的,切忌把它簡單化和公式化;歷史人物是多面多變的,切忌把他們臉譜化和固定化;歷史史料是混沌粗雜的,切忌不加鑒別,不辨真偽,或隨意曲解、誤讀。

還如必須追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摸清歷史人物之間真實關系。如書中強調,宋案不等同於刺宋案,它是由於袁世凱與國民黨的矛盾分歧,袁世凱有意構陷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鼓勵縱容洪述祖、應夔丞打擊宋教仁,洪應兩人圖謀誣宋、刺宋邀功牟利,以及刺宋後各方反應、案件審理、諸兇犯下場等一系列環節構成,而其中許多環節都是一環扣一環、互相關聯的,如果孤立考察刺宋一事,則難以認清全案的內幕與真相。

再如如何收集、利用、鑒別、解讀和分析史料。首先必須全面掌握和正確解讀宋案的全部核心史料,同時還要努力收集和挖掘各種未刊或未曾利用過的新史料。而最重要的是還必須對史料做鑒別、分析和比較,鑒定其真偽與價值,判別其可靠度、可信度。絕不能拿一些明顯的謠言或誣陷不實之詞來作為標新立異或翻案的依據。

還要把微觀考證與宏觀考察相結合,必須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條件,認清歷史事件的本質和主流。如書中盡管不囿舊說,實事求是地考證袁世凱、趙秉鈞並非刺宋的直接主謀,但又指出他們在指使陷害、打擊宋教仁過程中應負的責任,更用有力證據批駁了把刺宋責任推給革命派陳其美的說法。另外,盡管書中也認為孫中山革命派在應對宋案中有失誤,但又明確指出不能否認二次革命的必然性,更不能否定革命派與袁世凱勢力之間圍繞宋案鬥爭和二次革命具有民主與獨裁鬥爭的本質。

當然要做到以上這些絕非易事,恐怕不下幾年苦功夫,不坐幾載冷板凳是寫不出來的。尚小明在十年前就開始關注民初歷史,並著手整理研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收藏的“袁世凱秘档”。這批档案原件據說是上世紀50年代初,由清華大學歷史系從袁氏心腹幕僚曾彝進處購得的,後隨清華歷史系合並到北大歷史系帶了過來,一直堆放在北大歷史系資料室倉庫裏,我過去雖也過問過,但從未整理研究過。尚小明經過潛心整理鉆研,從中發現了許多有價值史料,如關於袁世凱與有賀長雄交往信件等。他還從中發現了與宋教仁案有重大關系的史料,成為書中解開歷史謎團相當關鍵的新史料。另外他在北京市档案館查閱了“國民共進會档案全宗”,發現其中包含當年從上海租界會審公廨移交北京司法機關的不少有關宋案的档案,包括一些從未公布的核心史料。有些雖已公布,但尚未有人認真解讀,特別是把這批史料前後貫通,互相印證,加以梳理解讀。

尚小明教授在該書寫作過程中曾經先後改寫了八次,而且每次都把書稿重新全部打印出來,仔細修改,反復推敲,盡量做到言必有據,引用史料句句有出處,件件有分析。據說有一次他曾經利用假期專門到海南島三亞租了一間“三無房間”,即無電話、無電視、無網絡,屏棄一切外界交往,閉門埋頭著述。經過如此鍥而不舍刻苦鉆研,至少是五年磨一劍,八易其稿,才完成此書。這在當下學術界普遍急於求成,心態浮躁,而且常受到外界各種壓力、幹擾、引誘的環境下,對於一個中青年學者來說,確是難能可貴的,我認為也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

至於該書的論證、分析和結論是否都正確,宋案是否能算是真相大白,塵埃落地,我相信讀者看完全書後,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學者之間也會見仁見智,若有不同意見,也不妨進一步討論商榷,真理總是越辯越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