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長山之戰

崇禎五年二月末,大淩河已圍城六月,京師的科道禦史上躥下跳,彈劾孫承宗和丘嘉禾的奏章堆起比人還高。孫承宗終於頂不住崇禎和兵部的壓力,嚴令遼鎮各部集結於錦州,抽調的人馬中除了宋偉和吳襄兩部關寧主力外,還有永平兵備張春部、北直隸昌平、密雲、保定、天津等地兵馬,但孫承宗最渴望的白杆兵沒有被允許參戰。

兵部和崇禎對一次次全軍覆沒的滋味記憶猶新,駐守山海關的九千白杆兵是京師最後可以依賴的屏障,雖然秦翼明希望參戰,但他們仍然如同原本歷史一樣沒能參加大淩河解圍戰,而且從後來關寧軍的表現看來,這個決定非常正確。

想去的沒能去,不想去的轉進大師吳襄卻不得不去,同行的還有老搭档宋偉、永平兵備道張春等等,總兵力近五萬人,因為解圍時間拖得很長,原本沒有參加的昌平副總兵左良玉、通州副總兵楊禦蕃等人也被拉入了大軍。而另外一個受陳新蝴蝶翅膀影響的,就是陳新的老領導周洪謨,他因為崇禎二年的軍功和有效打點,換到了臨清參將的位置,沒有在永平當差,得以擺脫了原本的漢奸命運。

大軍集結於錦州,只相隔不到四十裏的大淩河後金兵哨騎四出,嚴密監視著這支明軍。在孫承宗的督促下。明軍五萬余人過小淩河後紮營兩日,見後金兵未主動來攻,張春只得繼續小心翼翼的出發。

後金兵在東北向的官道列營十二座,營盤外設置壕溝土壘,堅固異常。張春放棄了官道,取東南向繞過長山,準備從大淩河南門解圍,過長山之後建奴騎兵漫野而來,明軍迅速結陣防禦,四面擺列槍炮嚴陣以待。

後金兵精銳盡出,雙方對陣於大淩河以南二十裏。同樣憋了一個冬天的後金兵戰意昂揚,在城外挖溝蹲坑吹風,這不是他們習慣的方式,從老奴起兵的撫順、清河戰役開始,他們都是來去如風,搶完東西就走,寧遠之戰不克,便迅速撤離,新的作戰方式讓他們充滿怨言。

塔克潭也是抱怨的一員,這次來大淩河,後金兵馬匹眾多,附近沒有足夠的草料,特別是最冷的臘月和正月,沈陽運來的糧草時斷時續,他們不得不走很遠的路去收集幹草。

一個冬季熬下來,他的馬也瘦了不少,讓他非常心痛,而且這次沒有什麽像樣的繳獲,現在終於等到大批明軍出城,自然人人振奮。

明軍大陣人喊馬嘶,旌旗如海,其中還有密集的戰車結成方形的車陣,看著頗有氣勢。一些後金騎兵繞過正面,以遊騎布滿明軍四周,在射程外怪叫奔馳,給明軍制造被包圍的心理壓力。

塔克潭盯著遠處汪洋一般的明軍人群,尋找了好一陣,沒有發現那支文登營,不由放下心來,至於其他明軍,他感覺那都是自己的戰利品,那是他急需的東西。

後金兵的馬匹和武器都是自備,繳獲的物資一般集中在牛錄以上的貴族手中。在己巳之戰以前,大致有兩三成的甲兵沒有馬,破口之戰後建奴在蒙古的威望大大增加,馬匹數量得以增加。但一般士兵需要馬匹的話,仍需要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取,要麽是銀兩,要麽是包衣。旗中的賦稅也是由他們承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即便是真夷也一直有零散逃亡。他們要爭取更好的生活,就只有靠軍功一途,這是後金給他們提供的一個上升渠道。也是後金兵願意死戰的主要原因。

對於普通包衣來說,也有擡旗的渠道可以改變生活,他們很願意上戰場。張忠旗領著十多名包衣推著三輛盾車跟在大陣之後,他給包衣每人發了一把兵器,最簡單的就是一根木棍。

張忠旗所在的正藍旗屬左翼四旗,其他還有鑲黃、正白、鑲白三旗,排陣也排在左翼,他的面前是看不到頭的騎兵陣列,剛剛把盾車停穩,後金兵鼓號齊鳴,各外藩蒙古部落的牧民們在各自台吉率領下蜂擁而出,寬大的戰場上煙塵四起。

分散在四周的後金騎兵同時開始發動,他們時分時合,以小群往來奔逐,作出要逼近的態勢。明軍大陣頓時按捺不住,第一個驚慌的士兵開槍後,成千上萬的火槍火炮一起打放,戰場上白煙彌漫,鐵彈橫空。

騷擾的後金兵迅速轉向,在百步外繞著大陣打圈,等到槍炮聲一停歇,立即加速逼近明軍,借著馬速在四五十步對著明軍大陣拋射,密集的箭支劃破天空,雨點般落向煙霧朦朧的明軍大陣。但左翼正對的明軍竟然很快打出第二輪,將一批遊騎擊倒,右翼的明軍稍顯慌亂,但依然堅定的對抗著那些遊騎。雙方互有傷亡,明軍損失更大,但陣線沒有動搖,後金也不鳴金撤回隊伍,戰鬥漸趨激烈。

前方喊殺震天,後金軍的主陣卻森嚴整肅,他們按牛錄整齊排列,沒有人喧嘩吵鬧。張忠旗也不敢說話,緊張的從騎兵的縫隙中觀察戰場,似乎這些明兵很有點本事,他開始有些擔心,自從他兩次遭遇文登營後,便一直害怕突然又冒出某支沒聽過的強悍明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