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新時代的新問題

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人有管理工業社會的經驗,雖然大唐還只是一個剛剛開始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國家,它產生的問題,也是此前從未有過的。

前兩年魏征就是因為修訂孫享福提議的一些亂七八糟的律法,結果給累的病倒,光榮退休了。

這些年他整天整天的開會論證,而且,論證的,還是一些這個時代的人,根本不理解的東西,每次論證前,他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先把這些東西搞懂,再說服別人。

像環境保護方面,就有N多個問題,比如禁止私自在沿江,沿湖,砍伐樹木,開辟田地的律法,百姓們就不是很能理解。

臨水的田地多好啊!灌溉方便,土地肥沃,最容易高產高收了,你為啥不讓種?

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個啥?

幾千年了,也沒見長江黃河把中原給沖跑了啊!

還有工廠把汙水排放到江河裏,會影響生態環境的事情。

這個東西鬼知道?

汙水排到江河裏,不都被流到海裏去了麽,也沒見江河或者大海裏死魚蝦啊!

再說了,不排放到江河裏,排放到什麽地方?你倒是給安排一個啊!

也就是大唐現在各個行業,用到的化學物品比較少,連染料,一般都是用植物原料做的,基本不會影響生態,就是金屬方面的問題有些難搞。

而且,第一個需要叫停整改的,還是朝廷的武器研究院,其中有一個制造鉛炮彈的車間,就出現了集體重金屬中毒,甚至還影響了周邊幾個作坊的工作人員。

孫享福他不是全能的,去到各地種起田來之後,許多社會上的新問題,他根本就顧不上了,甚至,各個研究項目到了什麽程度,他現在都不太了解。

所以,李恪問起一些工業方面的事情,他也不好給出什麽未來的規劃安排,只是約定好,明天一起去渭南各個行業看看,正好,明天是蒸汽車經過第三次改裝之後,再一次試車。

好久沒有在長安城逛街了,十幾年時間,足以讓在街面上的人換一茬,其實不止是人,包括街道的店鋪,和各坊各裏的房屋,也都大變了模樣。

自從布政坊那邊修起了高層建築樓盤之後,各坊的樓盤,就開始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的修建起來,五到七層的都有,高一些的,甚至站在李世民的禦書房,都只能勉強看到它的樓頂,要知道,大明宮可是建築在龍首原上的,地基就有十幾米高。

百姓們願意住這種樓房,朝廷也基本不會限制,反正這樣集中式的民居,比原本那種坊巷亂搭亂建的木屋更好管理,換成鋼筋水泥的房屋之後,長安城的火災幾率降低了不知道多少倍,在沒有那麽多可燃裝飾材料的時代,它在安全,保暖,幹凈,舒適方面,全面超越木屋。

在長安的街頭隨便走一程,至少能看到十幾個不同民族,或者種族的百姓,可別以為他們是外來客,他們可是持有長安戶籍的本地人,其中有很多是西域諸國遷過來的富人勛貴,更多的,則是大唐四邊少數民族,到這邊來務工,然之後定居,把戶籍遷過來的。

包括皇宮的宮女,都有好多是原新羅,高句麗,倭州,或者龜茲,高昌,於闐過來的少數民族人種,也只有她們,更加願意去做這種最容易拿到長安城戶籍的工作。

據說現在光是長安城內,就有超過十幾萬戶少數民族家庭,比歷史上的開元時期,還要多兩倍,而持有長安城戶籍的常住人口,也超過了兩百萬,這還不算沒有拿到戶籍的外地客商,務工人員等。

也虧得城內要建這麽多高層建築,八十幾平方公裏的地方,要住下兩百多萬人,不起樓房肯定是不行的,不過,很快,就不用那麽擠了。

因為,長安城外郊區的民居和人口太密集了,已經不弱於一些城池的人口密度,所以,李世民和李承乾都覺得,需要擴建,而且,現在已經開始動工了。

整個修建完成之後,南下北上的人,就不需要出城到渭水碼頭,或者灞橋送行了,因為,新的城墻,向北的方向,直接修到了渭水沿岸,向東的方向,則修到了灞水沿岸,向南的方向,更是直抵秦嶺,向西的方向,則差點將鹹陽包括在其中。

在北面和東面的混凝土新城墻上,直接就能看到渭水和灞水,灞水和渭水的碼頭,則直接是城門口,往來船只上下貨物,直入倉儲,十分方便。

而南城門外,則是秦嶺深林公園,將軍山,終南山,直接可以望的到,整體面積,比原先可是大了五倍不止,今後就是居住一千萬人,也未必不可以。

如果在沒有開始修建之前,被孫享福知道這事的話,他一定會阻止的。

為什麽要修城墻呢?直接像渭南新城一樣,不修城墻,無限擴張不好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