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回關中的程處默

閱兵誓師前最後一期的大唐日報,果然在民間帶來了巨大的反響,首先就是百姓們知道,糧食該賣給誰了,朝堂官倉收糧食的價格,與市價相當,而且,童叟無欺,絕對實稱實價。

而且,賣給朝廷,那是愛國,為國家做貢獻,這是皇帝親口說的。

所以,從次日開始,被糧商們一壓再壓,快要降到冰點的糧食價格,居然開始企穩回升了,百姓們都不傻,知道這次是皇帝怕自己這些人受損,特意出手談調控,所以,即便那些收糧的商人把價格一提再提,他們也還是選擇,將糧食賣給了朝廷官倉,反正官倉的價格也是跟著商人提價,保持市價在收購,他們知道官倉的糧食多了,以後,就算他們缺糧食,也能低價的去官倉買回來,自然就不會賣給商賈了。

現在那些商人不敢那麽不理智的一直跟朝廷擡價了,因為畢竟關中今年豐收,而且,明年,後年,可能會繼續豐收,他們怕糧食砸在手上,所以,當糧食價格漲到了每石一百三十幾錢的時候,他們就不敢再加價了,同時,也讓他們手上儲備的糧食數量,定格在了當下,因為,越是漲價,越是沒有百姓願意把糧食賣給他們,百姓們通過報紙的宣傳,已經形成了一些危機意識,賣給官府,他們才放心。

其次,就是民間對於李世民的一片歌功頌德,百姓們自發的白送給他數萬車糧食,他都不要,還生怕百姓過的不夠好,糧食價格賣的太賤,吃虧。這樣的好皇帝,哪裏去找?這樣的明君的話,誰能不聽。

所以,次日,賣了糧食,得了錢的百姓們,特別願意消費,皇帝可都說了,百姓有了錢,就要買好些的衣物,新式的農具,牲畜等,提高自己的生產力。多吃些肉食,鹽,養好身體,才能更好的生產,這也是對國家,對皇帝的幫助,百姓們當然是要聽皇帝的話的。

所以,長安,以及關中各州縣的牛馬牲畜市場,異常火爆,就連制衣廠推出的那種款式簡單的棉布夏衣,也銷量暴增,其余如渭南工廠裏面產出的鐮刀,鐵鍬,鐵鏟,曲轅犁,人力板車,騾馬車等等,也都大量出貨,有了這些東西,他們今後耕種起來的效率,會大大的增加。

還不光是這,就是各縣城街道上的小吃攤位,生意也火爆了不少,長安夜市上,逛街吃東西的人絡繹不絕,很多手藝不錯的小攤,甚至出現了客滿的情況,這就是田地豐收,經濟形勢向好的表象。

舍龍對這些東西有了一點點的感觸,隨他而來的張誠,卻是感觸更深,李唐真的如王浩所說,已經具備消滅周邊蠻夷的實力了,索性,他這次來長安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了,吃喝玩樂,等李世民出征之後返回雲南便是。

可不知道為什麽,他走在長安繁華的街頭的時候,心裏莫名升起了一絲惆悵和不舍,從小在特殊的環境下長大的他,不敢對王浩產生絲毫質疑和叛逆之心,他只是覺得,這麽美好的畫面,不應該被破壞。

張樂求進已經徹底的在長安腐化掉了,都沒有半個月的時間,他就有些舍不得離開這裏了,李世民賜給他的府邸確實很大,那些婢女之中,有兩個新羅婢,三個倭國婢,都已經被他給睡了。

據說,在大唐,這些戰俘,罪犯之類的三等公民,是可以任由像他這樣的權貴處置的,只要不死人就好。

他還想花錢買更多這樣的婢女來伺候自己,只可惜,他每個月只有五百貫的俸祿,而這些婢女的價格,已經達到了上百貫,他還想買一些更加性感的胡姬,可那種頂級貨色的價格,高達千貫。

然之後,他想到了皇帝給他指派的那個管家的建議,將族人遷到關中來,他們能幫自己賺大量的錢,供自己花用,在長安這樣的地方,只要你有錢,就能獲得任何你想象不到的舒爽體驗,別說一個白子國王,就是皇帝,都有人不願意去做,因為,做皇帝都沒有胡亂花錢享受來的爽快。

所以,他將自己帶來的一些隨從派了回去,另外,還請舍龍回去之後,幫幫忙,他知道,舍龍並不希望張氏一族繼續留在雲南舊地。

樂不思歸的,不僅僅是張樂求進,還有嶺南的育彌父子,黑察,以及來自中原周邊各地的少數民族酋長,現在,他們非常羨慕那些同意朝廷的安排,遷到了關中來的百姓。

這些百姓來到關中之後,不僅有房屋,有良田,還在第一季夏糧收割的時候,就獲得了兩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其中有一些,甚至已經購買了牲畜和騾馬車子,據說,明年的時候,他們會住進寬敞的磚瓦房。

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來關中的這些日子,那些酋長和部落首領們都去新農村參觀過,關中,截止今年五月,已經有九個縣,實行了新農村建設改造,據說年底的時候,就能達到十幾個,而到了明年年底,會全面建設完畢,也就是說,連那些高句麗被遷過來的降民,也都會住上這麽好的房子,那麽,他們有什麽理由阻止自己的族人過上這麽好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