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欽差

葉華和魏仁浦提到要看三本書,其實也就是兼容三家之長,道家的智慧,兵家的戰力,那儒家能提供什麽?

首先,作為一門綿延不衰的學問,儒家當然有可取之處。

比如家庭觀念,比如道德約束,比如重視教育,比如重視整體,目光長遠,強調要立德立功立言,積極入世……

這些觀點不光能用來修身,也能用來管理一些問題,尤其是底層的矛盾。

眾所周知,農業社會的積累很少,歷朝歷代都強調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這樣一來,朝廷的官吏不足,縣以下需要百姓利用宗法約束,進行自我管理。

宗族在後世看來,未必是個好東西。

但是宗族的存在,的確減少了行政支出。

古代維護龐大國土是個很困難的事情,稅收不高,花費不少。能節省一點,就代表可以掌控更多的土地,華夏九州,土地遼闊,就是這麽來的!

而且儒家還有一個貢獻,那就是提供共同的文化心理,思想基因。

有了這條臍帶,哪怕面對任何的亂世,都會有一大堆英雄豪傑出來,致力於一統天下,誰要是抱殘守缺,只會成為歷史的笑柄。

儒家對於化解矛盾,約束人心,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可也正是如此,從儒家演化出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

結果就是把什麽都管住了,弄得社會死氣沉沉,失去了向上的鬥志,也沒了進取精神。

葉華覺得時間還早,可以等到羽毛豐滿,再去和儒家硬懟。只是郭威被忽悠去祭孔,使得葉華不得不把日程大大提前。

不過幸運的是從唐末以來,儒家就越來越衰敗,眼下士人集團比任何時候都虛弱,容易擺布。

假如放在幾十年後,有士兵敢往宰執臉上扔東西,二話沒有,直接打死,沒準還會牽連家人。

眼下可不用擔心。

就拿襲擊魏仁浦的那幾個士兵,關了些日子,直接就給放了,當然這是演戲,不過卻沒有任何官吏替魏仁浦抱不平,連老魏都沒覺得什麽。這年頭武夫驕縱,連皇帝都敢換,他一個三相又能如何?

時間提前了,難度或許也降低了。

葉華突然覺得有希望改造儒家,他一下子變得熱切起來。

儒家好的東西絕對不能拋棄,但是,郭威身為天子,也絕不能去祭孔,更不能跑去跪拜磕頭。

如果真的把孔子當成了大成至聖先師,隨便說一句話,就是微言大義,就是聖賢道理,那還怎麽區分哪些主張是對的,哪些主張是錯的!

對孔老夫子保持尊敬也就夠了,千萬不能真的跪下去。

“朕祭拜孔子,是為了收天下士子之心,招攬賢才,為國所用。”郭威袒露心胸,中原戰亂不斷,你方唱罷我登場,荒廢了教化,諸如韓熙載一般的大才都去了南方避難,弄得朝廷無人可用。

郭威的意思也是想千金買馬骨,用祭孔顯示他尊重讀書人,吸引賢才回歸。

郭老大的想法很好,只是葉華有些不以為然。

“陛下,朝廷需要人才,還是要以自己培養為先,用著也順手,讀了一肚子聖賢書的孔孟門徒,未必能當好朝廷的官。”

郭威氣哼哼道:“這麽淺顯的道理朕會不懂嗎?只是你讓朕怎麽培養人才?讀書識字,不還是要念詩詞歌賦,微言大義這些東西嗎?”

葉華突然想到,對啊,古代是沒有官方教材的,而儒家的東西由淺入深,種類豐富,內容看起來也積極向上。

什麽論語啊,尚書啊,孝經啊,都勉強適合教化人心。

試想一下,假如讓一大堆學生,圍起來讀心經,金剛經,那又是一番什麽樣的景象?

需要編撰一套教材!

葉華有了思路。

只要能編出一套廣為接受的教材,學生需要學習,老師需要講授,潛移默化之間,就把話語權拿了回來。

至於儒家的經典,看著好就用,不好就扔在一邊,聖人的微言大義就變成了課外讀物,重要性下來了,儒家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就打破了。

而且編撰教材,還能引入其他諸子百家的內容,增加動手能力,改變文人手無縛雞之力的窘境……葉華越想越高興,鬥志一下子到了頂點。

他沒有想到,改變儒家一統江山,居然這麽簡單!

等到葉華把想法說了,郭威可沒有他那麽樂觀。

向葉華說的那樣,編撰通俗全面的教材,不但需要多種學問,還要能深入淺出,讓小孩子也能聽明白,看得懂。

許多鴻儒能寫出深刻的文章,但不通俗。而能寫出通俗文章的,又不夠深刻……總而言之吧,想完成編撰教材的大事業,沒有幾百人是不行的。

養這些人,需要話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