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5章 取之於無形

一路走來,一行人終於來到了曬鹽的鹽田中,黑夫令工匠略加改造,開挖一些矩形的田畝,下以石磚為底,淺而廣,濾池處合格的鹵水被工匠隸臣們用小木桶挑至此處,澆灌在鹽田裏。

眼下正值午後,烈日炎炎,加上海風迅猛,鹵水在不斷蒸發,鹽田底部已形成了晶瑩的鹽粒,待水分完全幹後,隸臣妾們又下到田中,用鏟子將鹽堆起來,每塊鹽田裏,都能積得半人高的鹽丘……

這些鹽丘看著喜人,秦始皇讓人勺了一盞來看看,卻見著此鹽雪白細綿、品質純正,色澤竟不亞於安邑鹽。

原來,先前的濾池鹽泥、竹席漏網,除了增加鹵水濃度,還有一個用途,就是過濾海水中的雜質。故鹽田裏的鹵水看上去十分潔凈,曬出的鹽雜質也較少。

質量沒問題,那秦始皇關心的,就是效率和產量了。

他便問黑夫:“以新法之淋鹵曬鹽,須得幾天?”

齊人之所以煮鹽,就是因為單純曬鹽太慢了,且要看老天吃飯,一旦時間拖太長,驟雨降下,便前功盡棄,所以並不每個地方都適合曬鹽。

黑夫稟報道:“刮壤聚土,漏竅瀝鹵,三日而功成!至於曬鹽時,則需要天時地利,看準日頭正盛時,讓鹵水在太陽下暴曬至傍晚,便可得鹽!”

所以總結下來,這法子居然只需要四天,五道工序!其速竟不亞於煮海!而成本卻比煮海低了不少。

但黑夫也說,這種法子極度依賴天時,首先制作鹽泥,必須等潮退以後再曬,一般每個月有兩次潮漲的時間,每次約有五六天,所以每個月能曬鹽的時間只有半個月至20天左右。

如果陽光不夠強烈,鹵水出鹽率就很低,所以一年中曬鹽的最佳時間只有4月到10月,與煮鹽正好相反,這就意味著,要占用不少勞動人口從事此業。

這是艱難的選擇,判定兩個法子的優劣,剩下一個標準:“舊法新法,產鹽孰多?”

姜齊以煮鹽之法,從十月到十二月忙活三個月,得鹽三萬六千鐘,約合二十多萬秦石。

田齊時,開辟了新的鹽場,產量增加到了三十萬石,其中膠東就產十萬石,但現在,因為種種原因,膠東產鹽卻縮水到了五萬石。

在秦始皇想來,膠東能趕上先前的產量,就已經不錯了。

但黑夫卻給了他一個大驚喜:“三十一年九月時,僅一月時間,這片鹽場便已得鹽2萬石!就算每年只曬半載,亦能得鹽至少12萬石,再加上其余小鹽場,一年產15萬石,不在話下!”

不僅產量比煮鹽多一半,成本也低了許多。

張蒼隨身帶著小算盤,當即給秦始皇算了筆賬:“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如此,則五口之家,月食鹽15升。”

15萬石,可以供應一百萬戶家庭,約五百萬人口。這就意味著,膠東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基礎上,還能額外解決四百多萬人的吃鹽問題!

而且所產的鹽,還是質量較好的白鹽,不是夾雜了大量泥沙的黑鹽。這年頭的鹽,含雜質較多,許多地方的土鹽,須“澄去泥土”,曬幹後食用,一鬥鹽裏有兩升泥土實屬正常。

這也是戰國秦漢之人吃鹽很重,人均達到45克,遠超後世標準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體力活重,二則是因為,吃進去的鹽分其實沒那麽多。

張蒼十分高興:“如此一來,若能將膠東之法拓展到天下,尤其是瑯琊、東海、會稽三郡,每歲可多產鹽二三十萬石!如此,則少府可通過征鹽稅,獲得巨利!”

張蒼是專門管度支和量入為出的,相當於國家發改委,自然明白,鹽是代價最低,效果最好的征稅手段!

他立刻獻策道:“陛下,臣曾觀《管子》,此書雖是稷下大夫托古之作,卻有很多真知灼見!”

“其中《國蓄》篇裏,齊桓公詢問管仲富國之策,桓公打算對人口、房屋樓台、樹木、六畜征稅,卻被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租賦是看得見的,直接向百姓收取財物糧食,自然會招致不滿。更好的辦法則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

張蒼此言是意有所指的,近年來朝廷開銷巨大,但秦朝懂法律的人多,懂經濟的卻少。想出的辦法,無非是不斷加收口賦,導致天下各郡怨聲載道。

理論上,口錢一年只需要交一次,每戶100錢而已,負擔不算太重,但每逢朝廷國庫吃緊,都會在口錢上打主意,所以每年每戶200錢是常態,多的時候,竟達三四百!

中原不少民戶,為了少交無窮無盡的口錢,已經到了生子不舉的程度!張蒼以為,再這樣下去,帝國遲早會喪盡民心,必須想新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