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九品官人法!

“臣等參拜大王--千歲、千千歲!”

“免了吧!”

丞相府大堂上,曹丕居中而坐,面沉如水、目光憤火,接受著文武重臣們的贊拜!

按理來說,上位者胸懷溝壑,應該喜怒不形於色才是,可曹丕太生氣了,一天連喝了十多碗敗火湯藥,仍是壓不住胸中怒火!

之前蕭逸送書為禮,表示支持自己稱帝,只要善待劉氏皇族即可,這讓曹丕非常高興,認為就要大功告成了。

那知還沒高興幾天,竟然有人跳了出來,堅決反對自己改朝換代,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反對者不是漢室死忠,而是士族門閥!

兗州士族第一個喊出口號:‘寧做漢家鬼,不做魏氏臣!’

豫州士族不甘示弱,也派人四處宣揚著:‘只知有漢,不知有魏,大漢江山萬年不變!’

與曹丕關系密切的冀州士族,則來了個沉默不語,這個關鍵時刻不說話,那就是無聲的反對了。

…………

士族集團底蘊深厚、遍布四方,如果他們真的‘起兵勤王’,很可能重演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讓中原陷入一片戰亂之中,巴蜀、江東之兵再趁虛而入,曹魏集團可就大事不妙了!

問題是,士族集團真的忠於漢家,堅決反對曹氏取而代之嗎?

當然不是了,士族集團一向只重利益,不講忠義,誰坐在皇帝寶座上面,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無非是想趁著改朝換代的機會,爭取更多的政治利益罷了。

“一群見利忘義、允血食肉的白眼狼,這是勒著脖子要好處啊,就不怕把肚子撐破了--呸!呸!”

曹丕心中暗罵幾句,從桌案上拿起一本奏折,這是幾天之前禦史中丞-陳群遞交的,一種新的選拔人才方法,名曰:‘九品官人法!’

漢家四百余年來,一直實行推薦、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先由地方州、郡推舉孝廉、秀才,中央進行各種考試之後,再按照才能高低、人品優劣來委任官職!

這種辦法前期還是不錯的,比如漢武帝統治時期,主父偃、桑弘羊、董仲舒、公孫弘等能臣幹吏,都是這樣舉薦到中央,發揮出巨大作用的。

可是後漢以來,仕途逐漸被士族集團所壟斷,舉薦的大都是出身名門、卻無才無德之人,號稱:‘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治權落入這群人手中,國家衰敗也就是必然之勢了!

曹操執政以來,一改多年的‘舉孝廉’制度,多次下達招賢令,強調‘不問出身,唯才是舉’,只要有真有本領的人,那怕是出身寒門、人品低劣一些呢,自己也會給予重用的,從而招攬了大量的人才!

這個九品官人法,與前兩者截然不同,是一種全新的選拔人才制度:

朝廷在各州、郡設置中正官,州為大中正官,郡為小中正官,而且只能在本地人中挑選,可由地方官員兼任之!

也就是說,冀州的中正官,只有冀州人能擔任,巨鹿郡的中正官,也只有巨鹿人能擔任,其余地方的人不得染指!

而這些大、小中正官的責任,就是對本治區內的人才,進行詳細考核,具體又分三項:

一是家世,就是家庭出身和背景,父祖輩是否出仕為官,官職爵位高低,立下過什麽功績,或者受過什麽處罰!

二是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是否勤奮好學、飽讀詩書,是否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親朋,以及個人私生活情況!

三是定品,既以行狀為主,家世為輔,對人才進行評定,並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而品級一旦形成,就再也不能改變了,會伴隨一個人的終生!

下三品之人,是沒有入仕資格的,只能當一輩子老百姓了。

一品被視為聖人之品,是不輕易授人的,成為虛品!

只有上品、中品的六個等級,才可以進入仕途,正式成為國家官員,而在官員升遷過程中,他的出身品級也起到極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

從表面上來看呢,九品官人法還是不錯的,公平合理、認真細致,肯定能選拔出大量德才兼備者,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可是明眼人看的出來,這個九品官人法有大問題,與其說是為國家選拔人才,不如說是為士族選拔人才!

首先,中正官在各州、郡任職,還必須是本鄉本土之人,這就把推薦、選拔人才的權力,完全由中央下放到了地方,久而久之,勢必造成地方實力膨脹,甚至不聽朝廷的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