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史記》與《竹書紀年》!

有一位智者說過:‘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因此入住無愁侯府之初,蕭逸就下令建一座藏書閣,並不惜人力、財力,四處的抄寫、購買各種書籍,而在率軍攻城略地之時,也是先搶書籍、後搶金銀珠寶,有士兵膽敢焚毀書籍者,斬立決!

知道大司馬大人愛書如命,文武百官也都想方設法尋找,作為禮物送到侯府之中,這比送奇珍異寶更受歡迎呢,還有掘子軍從古墓裏面,弄出來的上古書籍,也都落入到蕭逸手中了。

二十多年的收集下來,侯府藏書超過了三萬卷之數,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蔔、道經、佛經、工藝、農藝……涵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自然也少不了三俗小說,那可是蕭逸的最愛呢,可惜白子爵發達之後,整天沉迷於酒色,以至於更新速度銳減,看來又要小黑、小皮鞭的督促一下了,小說家,骨頭賤,不打是不行滴!

另外嗎,蕭逸不是敝帚自珍之人,除了一些‘特殊’的書籍,余者全都印刷多份,或是贈予親朋好友,或是送到爭鳴學府中,讓學子們隨便的借閱,書看的人越多,才越有意義不是!

而近三年裏面,蕭逸減少了練武的時間,卻經常到藏書閣中閱讀,想從書籍中得到心靈的寧靜,並解開一些歷史謎團!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觀太史公之書,猶如痛飲美酒一般,怎一個爽字了得,可惜此書殘缺不全,猶如羊脂美玉略有瑕疵,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補齊剩余的幾篇!”

《史記》是蕭逸最喜歡的書籍之一,為前漢太史令-司馬遷所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計三千多年的歷史。

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可謂是輝煌巨著了,可惜司馬遷去世之後,其中有十篇散失了,至今也沒有尋找到。

之後幾百年裏,有不少著名學者,試圖重新補齊《史記》,可是補充上來的十篇,文筆、意境、可靠程度,都比原著相差甚遠,讓後人深感遺憾!

只能希望散失的十篇,沒有毀於戰火之中、或者無知小人之手,而是藏在不知名的角落中,在若幹年以後,可以重新出世,恩澤後人!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開篇第一章,就是《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帝、舜帝五位上古帝王的來歷,以及他們統治時期的事情!

對於華夏列祖列宗,蕭逸自然是充滿了敬意,不過讀《五帝本紀》的目的,關鍵在於兩個字:禪讓!

禪讓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就是帝王之位不傳兒子,而是讓給沒有關系的賢人!

《五帝本紀》上說:‘堯帝為部落聯盟領袖之時,兒子丹朱頑劣不堪,好鬥無德,不適合繼承帝位,於是讓群臣推舉合適的繼承人!

群臣們就推舉了舜,堯帝對舜進行了三年考核,認可了他的治國才能,於是命舜攝行天子之政,幫助自己治理天下,後來又正式禪位給他!

舜帝在位三十九年,自己的兒子商均不爭氣,於是禪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己到南方去巡視,最後病逝在了蒼梧之野!’

三代聖君,皆以大公之心治理天下,使得九族和睦、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天下大治,也成為了後世君主的榜樣,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堯帝、舜帝、大禹之間,真的沒有任何關系嗎,事實並非如此,只要看看三個人的家譜,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堯帝之父曰帝嚳,帝嚳之父曰蟜極,蟜極之父曰玄囂,玄囂是黃帝的嫡長子!

舜帝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昌意是黃帝的嫡次子!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是黃帝的嫡次子!

這下明白了吧,堯帝、舜帝、大禹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擁有極深的血緣關系,所謂的帝位禪讓,不過是統治天下的權力、在一個家族內部交接罷了,這與遊牧民族的繼承習俗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