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塵歸塵,土歸土!(下)

七十二支隊伍離開了銅雀台,其中一支向鄴城東面走去,穿過了村莊鎮店、走過了阡陌良田、又越過了小橋流水,來到了空曠的荒野之中!

隊伍突然停下了,從中走出兩個人來,一個佩戴龍頭面具,一個佩戴虎頭面具,二人先察看了周圍情況,確定沒有尾隨者之後,輕輕的揮了揮手!

“刷!--刷!”

引幡人、送葬者、虎豹騎……所有人躬身行禮之後,立刻原路返回銅雀台,途中沒有一人竊竊私語,更加不敢回頭觀望,迅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只剩下十二名戴著生肖面具、手持打鬼棒的開路人,驅趕馬車繼續向前行進,途中不斷改變方向,還故意兜了幾個大圈子,並清除車輪留下的痕跡!

…………

第二天上午,小隊伍來到一座孤山腳下,此處距離鄴城已有百余裏了,周圍非常的荒涼,根本不見半點人煙,而漳水從西南奔湧而來,遇到孤山阻擋折向東南,恰好形成了一個河灣地帶!

“到了,就是這裏,咱們把墓門打開吧!”

“諾!”

十二個人摘下面具,露出了本來面目,為首的正是蕭逸、許褚,其余十人都是許氏子弟,武藝高強,忠心耿耿,準備與許褚一起留下,世代守護曹操的陵墓。

漢代講究‘依山為陵,鑿山為葬’,就是挑選一座風水上佳的山峰,在山腹中開鑿出墓道、主室、回廊,側室、耳室、角室……形成一個龐大的地下世界,作為亡者的安息之地!

漢家二十四代皇帝、以及很多諸侯王的陵墓,都是這樣修建成的,山峰就是陵墓,陵墓就是山峰,矗立天地,大氣磅礴,而眼前這座小孤山,就是曹操真正的葬身地了。

小孤山高有兩百余丈,周長大約二三十裏,與其他山脈並不相連,山勢平緩,略顯橢圓,其上花草樹木稀少,反而有很多白色大理石,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遠遠的望過去,整座山就像一顆巨型珍珠,半埋在了漳水岸邊,當地人因形狀起名,就叫它:‘白珠山!’

憑心而論,白珠山既不高聳壯麗,更無任何出奇之處,實在算不上風水寶地,曹操的陵墓為何修在此地呢?

常言道:看山須登高,方知真面目,白珠山的巧妙之處,必須站在一個極高的地方,才能看的明白透徹呢!

白珠山西北方向上,有座青陽山;東北方向上,則有座紫爐山,兩山都是太行山的余脈,各自綿延數十裏左右,峰巒重疊,崖谷險峻,就像兩條巨龍臥在了冀州大地上!

龍尾在北,與太行山主脈連接,龍首向南,探入漳河之中吸水,而白珠山正位於兩個龍首之間,巧妙的形成了‘二龍戲珠’之勢!

風水相書有雲:‘山如龍珠,汲天地、日月之精華,先人葬之,承其福蔭,子孫必出九五至尊!’

故而這座不起眼的小山,實則是一處難見的風水寶地,適合安葬帝王陵墓,也只有帝王才配睡在它的懷中!

美中不足的是,青陽山、紫爐山都是太行山的余脈,靈秀有余,雄厚不足,以此龍脈福昕後人,雖然會有帝王之命,可是氣數恐怕難以長久!

其實這也沒什麽,天下無不死之人,也無不亡之國,夏、商、周、秦不都成為歷史了嗎,而且一國氣數之長短,三分靠天意,七分看人心!

建安六年,數十萬曹軍攻伐河北四州,掘子軍亦在其中,幫著克敵制勝之余,也經常做一些副業,四處尋找古墓摸金!

凡是古墓,大都位於依山傍水之地,結果掘子軍中人無意之間,就發現了這座白珠山,而且未有先人下葬於此,地氣保養的非常之好!

更加巧妙的是,山腳下有一道隱秘裂縫,直接深入山體之中,裏面是個天然大洞窟,只要稍微的人工修整一下,就是一座極好的陵墓了!

大軍凱旋之時,掘子軍匯報了這件事,曹操聞訊親來察看,對白珠山的風水、地形都非常滿意,決定作為自己的百年吉壤,於是秘密抽調工匠開始修建,並於建安十三年順利完工了!

“哢嚓!--隆!隆!”

山體東側有一片山壁,其形陡峭,狀如圓盤,還生長著很多野藤條,看起來沒什麽特殊的,可在非常隱蔽的位置,卻有兩個拳頭大的小洞!

蕭逸、許褚走了過去,各從懷中取出了青銅鑰匙,一為龍形、一為虎形,插入兩個小洞中之後,龍形左轉三下,虎形右轉三下,山壁中傳出隆隆巨響,緊接著出現一個地穴入口……

大約有一丈方圓,裏面陰風陣陣,黑黝黝的望不見底,這就是陵墓的入口了,看著稀松平常的,就連守門石獸、雕刻也沒有,裏面卻是別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