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灶王爺過梓潼關!

梓潼關位於金牛道南部,北通劍閣、南連綿陽,起著溝通南北的作用,不過城池規模不大,駐軍人數也少,在金牛道九大雄關中,屬於墊底的角色!

可是隨著戰局變化,梓潼關變成了曹、劉兩大集團的前沿,雖未大動幹戈,小摩擦卻是不斷,軍事地位也一下子提高了。

為了防備曹軍南下,劉備、龐統不顧民怨沸騰,強行征調了數萬民夫,日夜不停的加固、加高梓潼關,因為工期緊張、物資不足,就連口糧都難以保障,民夫中不乏累餓而死的,累累白骨、盡砌墻中!

豆子山,打瓦鼓,

揚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

梓潼關北十五裏,一座新築成的烽火台上,徐三懷抱長矛,盤膝而坐,眺望的東南家鄉方向,一邊輕唱民間小調,一邊思念著妻子兒女……

徐三是一名老兵,不是資歷老,而是年紀老,今年已經四十三歲了,在‘人活五十不稱夭壽’的年代中,絕對是位老人家,而他從軍入伍的時間,尚且不足四個月。

而四個月的軍旅生涯,卻比前面大半生更豐富多彩,也更驚心動魄,以至徐三經常掐大腿根,以為自己身處夢境中,還是一個噩夢!

自己是犍為郡-樂山人氏,寒門小戶,不曾讀書,一直靠著耕田、養蠶維持生活,家裏有一個黃臉婆,兩個女兒、兩個兒子,還有三間茅屋、八畝薄田、數十株老桑樹!

小戶人家日子艱難,好在全家人勤勤懇懇的,填飽肚子還是可以的,徐三也沒啥野心,就想盡量積攢一些小錢,把兩個女兒嫁了,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再買上一頭老黃牛,幫助自己耕田也就心滿意足了。

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徐三努力了幾十年,眼看離目標越來越近之時,厄運降臨到了一家人頭上:

夏四月,北邊漢中郡打仗了,州牧府以‘防範曹軍,保境安民’為名,大肆的征兵、征稅,二十歲的長子被迫從軍,積攢的錢財也全上交了。

夏六月,州牧府再次征兵、征稅,理由是‘防備大耳賊’,十七歲的次子也當兵去了,家裏的口糧全被官府搜走。

秋八月,一場大雨降臨巴蜀,道路沖毀,房屋倒塌,地裏即將成熟的莊稼也給淹沒了,落了個顆粒無收,百姓們沒有辦法,只好搭建窩棚居住,采集野菜為食!

秋九月,劉備軍占領了犍為郡,聽說這位皇叔大人-仁義道德,愛護黎民,百姓們非常高興,徐三也非常高興,以為苦日子過去,好日子就要來了。

可沒等徐三笑出聲來,自己就‘光榮’的從軍入伍,成為了劉備軍中一員,還是一名輕裝步兵,沒有坐騎、沒有盔甲、沒有弓箭,只配發一根白木柄長矛,就跟著上戰場了!

攻簡陽、圍成都、奪綿陽,徐三跟著大軍轉戰各地,經歷了幾場血腥廝殺,僥幸沒死在戰場上,如今又來到了梓潼關,成為了這裏的戍卒!

而徐三的人生經歷,就是巴蜀百姓的縮影,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從人間掉進了地獄,天災人禍,骨肉分離,前途渺茫,生死難知……

…………

“三弟,又在想婆姨、碎女子、瓜兒子們呢?”

“如何不想呢,男人們都出來打仗了,三個女人留在家裏,沒糧沒柴,沒房沒屋,今年冬天又這麽冷,她們怎麽熬過來呀?

還有我的兩個兒子,自從當兵走了之後,一點音信也沒有,不知道是不是……唉,都說劉皇叔大仁大義,最是愛護老百姓了,這日子咋一點起色也沒有,反不如以前了呢?”

……

“我的傻三哥呀,這天下烏鴉一般黑,什麽州牧、天師、皇叔,都只顧爭奪地盤爺,誰管老百姓死活啊?

倒是聽人說,北方現在安穩了,老百姓們有田種、有飯吃、有衣穿,賦稅征的也很少,如果有機會,真想回關中老家了,比蝸在這裏強百倍!”

老兵田五走了過來,他是徐三的同村人,年紀還要大兩歲呢,兩個人一起耕田,一起養蠶,又一起抓了壯丁,稱的上難兄難弟了。

當初村裏一起從軍的十二個人,幾場大戰下來,戰死三個,殘廢三個,逃跑了四個,其中一個抓回來,當逃兵砍了腦袋……只剩下徐三、田五兩個人了,感情自然更加深厚!

不同的是,徐三是土生土長的巴人,田五卻是祖籍關中,當年董卓作亂、暴虐無比,很多關中百姓為求活命,都遷移到了漢中、巴蜀居住,田五就是其中一員,而益州的百姓裏面,四成以上都是北方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