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子午谷,生死地(五)

“噠!--噠!噠!”

“噅!--噅!噅!”

…………

建安十五年-夏,六月二十日深夜,一支隊伍離開了郿塢大營,沒有隆重的出征儀式,沒有嘹亮的鼓號之聲,甚至沒有一面大纛旗幟,有的只是士兵們沉重的腳步聲、間雜著戰馬的嘶鳴……

出征的人馬不算多,一萬丹陽兵打先鋒,五千惡鬼營殿後,蕭逸的三千親兵居中,共計一萬八千將士,典韋、黃忠、黃敘、鄧艾、孫紹、以及蕭氏諸子隨軍征戰。

主力大軍分三路進攻漢中去了,還要留一部分駐守大本營,能夠調動的兵馬實在不多了,別看郿塢距離戰場很遙遠,且有長安城互相依托,可蕭逸還是有點不放心!

天下不乏膽大之徒,萬一自己走子午谷、奇兵偷襲南鄭的同時,對方反其道而行之,也出兵偷襲郿塢怎麽辦,那裏有無數軍械、糧草,供應著幾十萬大軍消耗。

故而留下四萬鐵甲軍,專門守護郿塢大營,長安城也有數萬駐軍,互相策應可保萬無一失,心腹將領小斌、曹性也留下了,管理郿塢大小事務--既防外敵,也防內賊!

夏侯淵雖說被忽悠走了,隨時可能殺個回馬槍,曹操知道情況之後,也可能派個新的監軍,這些事不得不防?

再說了,子午谷棧道狹窄難行,人馬多了走不開不說,後勤供應也是大麻煩,不如只帶領少量精兵,迅速的穿插過去,殺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子午谷北口距長安六十裏,距離郿塢三百余裏,如果是騎兵行軍的話,一日夜間就能到達了,蕭逸帶領這支步兵隊伍,卻整整走了七天才到,每天推進不過四五十裏,以求保存將士們的體力。

人馬到達之後,也沒急於進入子午谷,而是原地修整兩天,做好遠征之前最後的準備,蕭逸帶著一眾將領們,登上附近一處山坡,觀看秦嶺的地勢……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人言秦嶺為關中龍脈,真是一點也不錯,卻有龍蟠大地的氣勢!”

“一處龍脈對應一姓王朝,秦嶺勢如巨浪、重山叠障,乃是龍躍四海之像,故而大秦吞並六國,一統華夏九州之地,可惜氣勢過於猛烈者,往往的後勁不足,大秦二世而亡了!”

“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秦嶺,漢朝的龍脈在芒碭山,不知下一條巨龍、將在何處飛騰而起,又有多久的國運……那邊山壁上有字跡?”

一行人登上山坡之後,頓時被眼前的景觀震懾了,只見峰巒如聚、山嶺縱橫,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翠綠色,且有陣陣白霧升騰而起,真好似一個夢幻的世界!

子午谷就在山嶺之中,蜿蜒崎嶇猶如蛇道,上有白雲悠悠、飛鳥成群,下有河水洶湧、奔騰不止,更有虎嘯猿啼傳來,引起了空谷回音……

棧道數百年無人行走,早已腐爛的不成樣子了,只剩下一些石柱、石樁、石孔,密密麻麻的分布在絕壁上,這樣的道路別說行走了,看一眼都會魂飛魄散。

在東側的石壁上,雕刻著成行的草撰文,每一個都有六七尺大小,雖經風雨侵蝕、青苔遮蓋,眾人仍能清楚的辨認出來:

“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氏焉,後以子午,途路澀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閡隔尤艱…………”

正是大名鼎鼎的《石門頌》,又稱《楊孟文頌》,乃是東漢建和二年之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記錄了劉邦入漢中的故事。

當年關東聯軍推翻暴秦之後,項羽一舉分封十八位諸侯王,因為忌憚劉邦的才能,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就加封他為漢王,管理巴蜀、漢中偏僻之地,定都於南鄭城!

漢軍前往南鄭之時,走的就是子午谷棧道,結果見到山勢險惡、道路難行,士兵們都不願往前走了,要求殺回關中去,劉邦就借著這股力量,揭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

漢軍將士寧可殺回關中,跟數十萬楚軍決一死戰,也不肯走漢中棧道,可見子午谷多麽難走了,真比殺人如麻的霸王還要可怕!

當年漢軍行走完好的棧道,尚且嚇得魂飛魄散,如今蕭逸一行人面對的、可是殘破不堪的棧道,前方還有敵軍駐守,其難度增加十倍不止!

“向導何在,請過來回話!”

“諾!”

“小人們拜見大司馬大人、各位將軍大人!”

“請起,賜酒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