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以子代父,認祖歸宗!

“上古之時,姓、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女子為傳承中心的稱姓,以男子為傳承中心的稱氏,為重人倫之根本,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隨著母系社會的瓦解,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幹脆把姓、氏合一,子女全部繼承父親的姓,正式形成了父系社會!

姓的來源比較復雜,有以封地為姓者,比如大名鼎鼎的商鞅,乃是衛國公孫的後代,本名叫做衛鞅,後因變法有功,受封秦之商地,故而改名商鞅,子孫皆以商為姓!

有以居住地為姓的,比如春秋時期,霸主齊桓公的一些子孫們,住在國都臨淄城東門外,稱之為東郭大夫,後代就以東郭為姓了,東方、西門,南宮……皆是如此!

有以官職為姓的,比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尉、史……,還有以職業為姓的,陶(制陶)、屠(屠宰)、庖(廚師)、梓(木工)、車(制車)、蒲(編織)……不計其數!

因此上,姓對中國人極為重要,不但是聚攏宗族血親的標志,還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出身來歷、地位高低,那些特別窮苦之人,甚至沒有姓氏,石頭、柱子、狗蛋的亂叫一輩子!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曹操的生父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後來過繼給了大宦官-曹騰,奸雄就面臨一個大難題,建立魏公國之後,自己是繼續待在曹氏,背負‘閹孽余醜’的罵名,還是認祖歸宗,回到夏侯氏家族呢?

夏侯氏原出於姒姓,乃是大禹王的血脈,周武王滅商之後,封禹的後裔於杞,後滅亡於楚人之手,子孫逃到了魯國,又被加封為侯爵,世人稱之為夏侯氏,也就是夏禹後裔的侯爵!

夏為中國第一個王朝,擁有天下正統之名,大禹因為治水有功,更是被尊奉為神明一般,如果曹操改姓夏侯,並以大禹的子孫自居,以後篡奪起漢室江山,起碼有一個合理的借口!

“老夫本是夏侯氏血脈,為大禹王之嫡系後裔,後因通家之好,家父過繼於曹氏,擔任血脈傳承之重任,如今有人屢屢上奏,建議老夫認祖歸宗,重回夏侯氏族譜之上!

百川東流,終歸大海,認祖也是情理之中,不過嗎,家父過繼曹氏,已經傳承三代,老夫也年過五旬了,生為曹氏之人,死進曹氏宗祠,不敢再做其他之想了,以免日後無顏見父祖於地下!”

對於大禹後裔的身份,曹操是非常看重的,想要作為一張政治底牌,可是隨之話鋒一轉,並沒有回歸夏侯家族,曹孟德還是曹孟德!

一方面,如果曹操改姓夏侯的話,難免會引來罵名,說他是朝三暮四、數典忘祖,曹仁、曹洪、曹休、曹真這些將領,也會離心離德的,對於曹營集團的壯大,可是極為不利的!

另一方面,曹操是極有個性的人,別人越是諷刺他的出身,他就越要逆水行舟,也明白的告訴世人,自己擁有的偌大基業,不是承蒙祖輩之余蔭,而是一手一腳、一刀一槍開創出來的!

曹操還是曹操,並沒有改變姓氏,這個決定一做出來,曹姓將領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他們的政治地位保住了,夏侯家的將領則面沉似水,對這個結果非常不滿,對曹氏也有了怨恨之心!

曹操狡猾無比,在凝聚曹氏人心同時,也不願失去夏侯氏的支持,故而想出一個兩全其美之策,可以更好的團結兩大家族!

“孩兒們參加父親、參加叔伯兄弟,以及各位朝中大人!”

屏風後走出三個少年,皆是七八歲的年紀,一個個粉嫩可愛、舉止不俗,他們都是曹操的血脈,分別為十二子曹玹、十三子曹峻、十六子曹矩!

奸雄文治武功除外,‘內功’上也很厲害的,共計生了二十五個兒子、七個女兒,而且遺傳基因優秀,這些孩子們聰明伶俐、相貌端正,竟沒出一個歪瓜裂棗,不知羨慕死多少人呢!

“曹氏、夏侯氏皆是老夫的血親,理應同榮辱、共富貴,互相輔助才是,故而老夫決定了,把膝下三子曹玹、曹峻、曹矩,過繼給驃騎將軍,諸位意下如何呀?”

曹操平衡兩大家族的辦法,可謂是巧妙至極了,就是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過繼到夏侯惇的膝下,讓他們改姓夏侯氏,替父親認祖歸宗!

夏侯惇性格剛烈、武藝過人,在沙場上立下許多功勞,如今官拜驃騎將軍、高安鄉侯,乃是朝中有名的權貴人物,別的方面也還如意,就是年過四旬、始終沒有子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對於血脈傳承,看的比財富還重要呢,一個人如果生不出兒子,往往會過繼一個侄兒,來繼承自己的爵位、財產,免的斷子絕孫,無人養老祭祀!

曹操看中這一點,才挑選出三個兒子,準備過繼給夏侯惇,二人雖非同姓,卻是親堂兄弟呢,血緣關系極為親近,過繼子嗣也是情理之中,且有兩個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