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變害為利

自從‘推翻新莽,光武中興’以來,洛陽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都城,也是劉氏一族的老巢,歷經十二位皇帝,二百余年的苦心經營,商旅往來,繁華無比,最為鼎盛的時期,洛陽的居住人口超過了五十萬,傲視環宇,獨一無二!

可惜呀,董卓亂國,遷移都城,一把大火燒掉了半個洛陽,百姓死傷不計其數,而後關東聯軍入城,名為討逆,實則做賊,搶劫起來更加兇殘,偌大的一座東都,連遭兩番洗劫之後,徹底的衰敗下來,只剩下殘垣斷壁,荒草淒淒!

後來曹操興起兗州,一代奸雄,魄力十足,文治武功皆是出類拔萃,迎接天子,遷都許昌,南征北戰,掃蕩群雄,幾年時間下來,搖搖欲墜的大漢王朝,總算有了幾分生機!

朝廷安定下來後,文武百官多次上書,建議‘重修洛陽,歸還舊都,再次中興大漢王朝’,對於這個提議,朝廷上下反復討論,贊成者甚多,可是執行起來卻很困難,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經濟問題,另一個是政治問題!

洛陽城面積龐大,殿宇眾多,毀壞的也很嚴重,想要完全的修復起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有人仔細估算過,至少需要二三十萬勞力,十年以上的時間,消耗的物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諸侯爭霸,戰事不斷,再加上接連出現的天災,朝廷的財政本就很困難了,大家把精力全投入戰場,玩命的搶奪地盤去了,誰舍得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修復一座毀壞的都城呢,群臣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噴噴口水,沒有實際的行動!

還有就是政治問題,曹操以許昌為老巢,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的掃蕩群雄,實現一統九州的夢想,為了更好的控制小皇帝,對於修復劉氏老巢的問題上,這位丞相大人也是反對的!

相反的,小皇帝對此事極為上心,為了擺脫‘奸雄’的控制,他不斷的暗示群臣,為修復洛陽進行鼓吹,為了此事,雙方口水戰打了無數,依舊沒有什麽結果!

也就是說,要想修復洛陽城,首先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才能大興土木工程;其次,也要得到丞相府的同意,否則的話,事情不成,反招禍端,奸雄的心思很難猜測呀!

“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皆是天下名城,也是華夏一族的根本之地,無論付出多大代價,也要修復了它們,好好的經營一番,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片廢墟呀!”

看著大漢寰宇圖,經過反復的考慮,蕭逸決定修復兩都,鞏固國本,也讓天下人看一看,自己除了殺人掠地,還會修造城池,造福子孫!

亂世之中,大興土木,本是一件勞民傷財的壞事,不過嗎,只好謀劃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次就是大好機會,關中民生薄弱,難以消化太多的人口,還有二十萬流民無處安置,既然如此,何不遷去洛陽呢,如此有三大益處“

首先,修復洛陽,功德無量,九州大地征戰不斷,漢家元氣大傷,也該好好的建設一下,治療戰爭的創傷了,而且洛陽修復之後,與長安東西呼應,可以更好的統治中原地區!

其次,遷移人口,安置流民,洛陽地區寬闊,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完全能夠安置二三十萬人口,讓這些人定居下來,開墾荒地,繳納賦稅,於國於民都有好處呢!

最後,現在是冬季,距離春耕尚有一段時間,幾十萬流民要吃飯的,與其白白閑待著,不如把他們組織起來,修復城池,以工代賑,也算不浪費人力了!

經濟問題算是解決了,下一步就是政治問題,這個更加棘手,稍有不慎,可能引發一場政治沖突,即要平衡各方力量,又要解決問題,這需要極為高超的手腕才行……

想到這裏,蕭逸取出筆墨,給曹操寫了一份上書,先是闡述了自己河北之行的經過,以及取得的碩大戰果,而後提到了‘安置流民’問題,以及‘修復洛陽’的利弊,最後一句點睛之筆--‘坐鎮許昌,稱霸一方,定都洛陽,號令天下!’

許昌固然不錯,受地形的限制,氣魄上略有不足,割據一方可以,治理天下不足,想要真正的號令九州,必須遷都到洛陽、長安,占據形勝之地,前者給曹家做為龍興之地,至於後者嗎,蕭逸準備留給自己的子孫!

書信寫完之後,用蠟秘封起來,派專人送往許昌-丞相府,蕭逸相信,以曹操的政治智慧,一定會明白如何取舍的,城池是死的,人心是活的,昔日的劉氏老巢,只要用心經營一番,未嘗不能為曹氏所用!

計劃做出來了,行動起來卻很困難,先不說修復洛陽城,安置流民就很麻煩,裹挾來的幾十萬流民,大部分想要安居樂業的,可是有一些人,過慣了刀口舔血的日子,難以適應太平生活,惹出許多的事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