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六胴刀

尚坊依山勢而建,長寬各四裏,規模堪比一座中型城池,分成四個區域:熔煉區、鑄兵區、儲藏區、生活區,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可謂自成一方天地!

鐵水四濺,錘聲如雷,如此壯觀的鑄造場面,蕭逸也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沙場決戰,刀槍如林,箭矢如雨,本就是血與血的較量,鐵與鐵的比拼,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如何大批量的鑄造兵刃,保證數十萬大軍的消耗,卻始終是個謎團?

最先入目的是鑄箭作坊,戰場上箭矢鋪天蓋地,殺傷力巨大,消耗同樣巨大,一場大戰下來,射出百萬支箭很正常,軍隊最悲慘的境地就是箭盡糧絕,可見這種武器的重要性!

鑄造用的是泥範,刻上兩排箭簇形狀的胚胎,中間用凹槽連接,通紅的鐵水倒進去,將要溢出的時候,立刻蓋上另一塊泥範,冷卻之後,掉出來的就是一支支三棱箭簇!

下一步就是打磨,原始的圓形砂輪,上面有木柄,一個人用力轉動,另一人把箭簇放在上面打磨,三棱一個尖,磨的寒光閃閃,鋒利無比!

蕭逸取過一枚箭簇觀看,三個切面同樣大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誤差,精密度之高,很難相信這是一件純手工制品,上面還有放血的暗槽,命中目標之後,就是一個血窟窿,難以愈合,殺傷極大!

接下來就是組裝了,苦荊棘制成的箭杆,又直又韌,手感光滑,比起南方的箭竹來絲毫不差,插上箭頭,挖出弦槽,沾上羽毛,再塗一層輕漆,一支鋒利的長箭就做好了,百支成捆,碼放入庫,供應大軍使用!

“熔煉、澆鑄、打磨、組裝、運輸……,一人一道工序,緊密配合,速度奇快,而且絲毫不亂,這就是原始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呀!”

明白箭簇的制作過程後,蕭逸的小舌頭都吐出來了,好半天收不回去,上學時聽老師講過,西方人在二十世紀初,才出現零件標準化和流水線生產,從而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沒想到兩千年前的秦、漢時期,國人就想出這種生產方式了,如此聰慧的民族,若不能稱霸世界,混一乾坤,真是白白浪費了祖先遺傳下來的聰明腦袋!

…………………………………………………………………………………………………………………………………………

出了箭坊,又入刀坊,這裏的錘聲更加密集,火焰更加熾熱,是尚坊裏工匠最多的地方!

戰國末期,隨著戰車的淘汰,專門用於刺殺的矛、戈也逐漸沒落了,另一種利於劈砍的武器問世,並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之一,那就是刀,刀號稱‘百兵之雄’,大砍大殺,所向披靡,這種利器的鍛造,必須觀賞一下!

同樣是用鐵水澆築胚胎,而後用折疊法鍛打,反反復復,要折疊十二次之多,也就是說不到半分厚的刀身,被分成了四千多層,打磨開刃之後,又經過冷水淬火,變得外堅內韌,鋒利無比,絕對是一種殺人的無雙利器!

奉相府的命令,作坊裏鍛造出了一批百煉鋼刀,質地上乘,正要試試刀子的鋒利,諸將見之心喜,紛紛下場親自測試,大力砍殺,玩的不亦樂乎!

春秋時期,貴族們為了測試一件兵刃的鋒利程度,經常用奴隸來做實驗,一刀兩斷,說明武器鋒利,鑄造師就會得到重賞,劈砍不開,那就是殘次品,鑄造師就要倒黴了,運氣好的丟只胳膊,差點的小命就沒了!

秦漢兩朝,奴隸制度基本廢除,再用人命來試刀就不可能了,也過於殘忍,可是戰場廝殺,刀鋒的好壞,沒有比人體更好的測試工具了,好在國人夠聰明,想出了一種替代品……胴甲!

用上好的毛竹捆成人體形狀,模仿堅硬的骨骼,外邊包裹上在水中浸泡數日的草席,如同有韌性的皮肉,再給草人穿上鎧甲,就和戰場上的真人沒什麽區別了!

一刀下去,能劈開一具胴甲為合格,兩具的為優秀,三具的就可以稱作寶刀了,據說最鋒利的鋼刀,讓最勇猛的戰士使用,可以一次劈開五具胴甲,被稱為‘五胴寶刀’,價值千金!

“嗖!~~哢嚓!”

“嗖!~~哢嚓!”

寶刀在手,武將們豈能錯過,紛紛下場測試鋒利程度,就連幾個謀士也來了興趣,把長袍腋在腰間,手心吐上口水,橫眉立目,輪起大刀用力劈砍,大有上陣殺敵,斬將立功的架勢,不過測試的結果嗎,就不敢恭維了!

夏侯惇、夏侯淵兩位大將,都劈開了三具胴甲,證明百煉刀的品質確實不錯,荀彧、荀攸士族出身,自幼習武,力氣稍差一些,好歹也劈開了一具,至於程昱和郭嘉,白面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不但沒劈開,還差點砸了自己的腳面,引得眾人一陣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