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孫策的決定

葉昭在敖倉稍作修整之後,便沿河而下,率領大軍在紀靈攻取陳留之際,自濮陽渡江而過,自東面威脅曹操屯駐在牧野的大軍,這一仗,葉昭首先要做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擊潰曹軍的有生力量。

北方的戰事暫且不提,揚州,九江郡。

自當初擊潰袁術,卻在汝南與呂布的交鋒之中戰敗退守就將之後,已經過去三年了,這三年來,孫策並未再貿然挑起戰端,不是不想,而是江東那些世家鬧得厲害。

原本,按照孫策的想法,那就是鎮壓,以鐵血手腕,殺出一片安穩的大後方來,一開始,他也是這樣做的,但汝南之敗之後,給了孫策很大打擊的同時,也給了孫策不少啟發。

其實孫策和呂布是有相同之處的,都是那種以勇猛武將起家的諸侯,所不同的是,呂布一般在失敗後,會一蹶不振好長時間,而孫策,卻有著狼一般的韌性,失敗之後,他固然會沮喪,但卻更會總結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上次和呂布作戰,給了孫策很大的震撼,明明呂布雖然善戰,但在行政這些事情上,並不如自己,但汝南一戰,最後反而是呂布得了民心,自己不但在戰場上敗了,在民心上也敗給了呂布。

這讓孫策懊惱沮喪的同時,也有些不解,他從不認為自己是跟呂布一樣只會打仗不知治理的人,之後的三年時間裏,孫策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也讓他漸漸發現了這其中的症結。

與其說呂布得人心,倒不如說是呂布的政策容易收攬人心,而呂布的政略,正是取自關中,而且還是經過呂布不斷給特權階層開後門之後的產物,即便如此,都能幫呂布收服人心,可見關中新政的影響力。

也因此,孫策在這三年來,不斷派人打聽關中的政略,並在周瑜、魯肅的幫助下,依照關中的政略,開始制訂一套適合孫策的強國之道。

畢竟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政策,在不同的地方展開,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不能照搬,畢竟關中、蜀中葉昭新政的成功,都有其偶然性,蜀中閉塞,葉昭強賓壓主,而關中歷經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各方軍閥的禍害和璀璨,加上葉昭暗中下手,關中世家也是人丁凋零,無法抗拒葉昭的高壓政策,所以葉昭那幾乎跟世家對立的政策才能得意順利推廣。

但江東不同,江東世家林立,士農工商各個行業都被世家把持,哪怕以孫策的強勢,也是選擇打壓本土世家,拉攏外地世家的策略來穩定江東的,所以在孫策手中,他手下核心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來自江東以外,比如張昭、張纮、魯肅,皆非江東人士,但卻是撐起孫策勢力框架的核心人物。

要是真的都按照關中的政策來施展的話,不說江東世家,恐怕張昭、張纮這些人會第一個跟他翻臉。

這三年的時間裏,孫策都在尋求一條既能如同關中那般比較公平,又能不至於讓自己身邊的世家人才因此而離自己而去的路,實際上,何止是他,曹操這些年來同樣在尋求這樣的道路。

可惜,葉昭的崛起有著其不可復制性,因為葉昭對世家的布局是從入洛陽之後就開始的,假借劉宏之手推廣了印刷術,將世家的怒火吸引到劉宏頭上,而自己卻以漢室忠臣的形象獲取了不俗的民望,後來十常侍之亂,董卓進京,幾乎都有葉昭的影子在裏面,作為幕後推手,葉昭在不聲不響的改變著天下的環境,同時搜尋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

比如戲志才、李儒再到後來的法正和郭嘉,這些人,幾乎都是能夠在理念上跟葉昭產生共鳴的,或者說,沒有世家那麽多利益糾葛,可以一心一意跟呂布做事的人,至於手下的武將,至少在初期,大都是葉昭培養出來的,招攬的也都是一些沒什麽身家背景的。

至於如今,葉昭大勢已成,哪怕是世家人才加入,也只能按照葉昭的那一套走,願意的加入,不願意的,葉昭也不會去求你,反正如今天下人的讀書人真不缺,頂尖人才沒辦法培養,但能做事的人才,卻比比皆是。

但孫策不同,高屋建瓴,頂層建築決定下層的意志,事實上,這也是曹操、孫策轉型困難的原因,曹操、孫策起家幾乎都是依仗世家起家的,如今事業有成了,想要將世家一腳踢開,是不現實的,要想效仿關中,就只能狠心壯士斷腕,只是如今天下局勢,如果真的壯士斷腕了,恐怕連給你回氣的時間都沒有,就被越來越強勢的葉昭給吞了。

如同飲鴆止渴,明知道這樣做最後也只能自取滅亡,但為了求存,卻不得不這樣做,哪怕葉昭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但他們還是不得不將依靠世家來獲取暫時的存活。

如果說一開始,世家是臂助的話,那現在,隨著葉昭一點點改變了天下人的意識形態,世家就成了毒瘤了,而且還是共生的那種,從這點上來說,呂布反而沒了那麽多負累,所以他能夠毫無負擔的去效仿關中政體,只可惜,呂布沒有葉昭那種堅守原則的魄力,才將原本很好的政體改的逐漸畸形,但就算如此,呂布的政治形態對於民心的穩固上,都要強於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