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定策

北方劉虞、公孫瓚相爭,耗盡了幽州那本就不多的機會,不足為慮,公孫度、士燮所居之地地廣人稀同樣不足為慮,是以按照戲志才的劃分,整個天下大致可以分為葉昭、關中西涼諸將、冀州袁紹、兗州曹操、荊州之地的劉表和呂布以及據有揚州和汝南之地的袁術。

“局勢上,頗有些類似於戰國七雄,卻又有所不同,中原之地,曹操於建安二年迎奉天子於許昌,若拿下徐州,便有三州之地,此三地皆是人口繁盛之地,如今其勢已成,無論袁術亦或是南陽呂布,都難與之抗衡,北方則是以袁紹為尊,幽州雖然未歸袁紹,但臣以為最多兩年,幽州之地當歸屬袁紹。”

戲志才放下朱筆,長嘆一聲道:“若是如此,袁紹雄踞四州之地,又有四世三公之望,若南方袁術肯與袁紹聯合,無論曹操亦或是主公,都難以抗衡袁家之勢。”

“那曹操不會坐視二袁聯合!”徐榮想了想道:“臣以為,在曹操若想換取生機,在袁紹吞並幽州之前,當先擊袁術,若能將袁術擊潰,占得豫州全境之地,攜兗、豫、徐三州之地,又手握天子,有大義之名,曹操方可抗衡袁紹!不過就算袁術失了豫州,退守江東,若能與袁紹聯合,腹背受敵之下,怕是曹操也難以招架。”

葉昭坐在主位之上,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二人分析的都有道理,這天下看起來像七雄爭霸,但實際上,諸侯之間有強有弱,雖然脫離了歷史,但葉昭覺得,不會如歷史上那般陷入無休止的征伐。

他不說話,是因為自己思維會受所知歷史的影響,但事實上,歷史到現在已經偏離了葉昭所知的軌跡,若他以歷史脈絡為由來思考,必然會陷入歧途,倒不如聽聽麾下這些謀臣的想法。

“若是如此,二袁之間,必有一戰!”李儒看向葉昭道:“我軍遠離中原,是以也難以插手中原之事,臣以為,當下該壯大我軍,或出兵荊襄,或出兵關中,蜀地地勢雖然險峻,乃天然屏障,但易進難出,若不趁此中原大亂之際搶在中原霸主出現之前奪得一處用兵之地,當中原霸主決出之時,我軍將再難有問鼎天下之機。”

廳中眾將聞言,目光一亮,一個南蠻,基本沒什麽發揮的余地,南疆之戰,雖說孟獲糾集了三十六洞洞主,但葉昭南下,幾乎是以平推的姿態推平南疆,若非那烏戈國相隔太遠的話,恐怕也已經被納入大漢境內而不是友邦了。

如今蜀中國富民強,兵甲充足,眾將在南疆待了三年,感覺一個個都快廢了,此番出征,不管打哪裏,他們都支持。

總而言之,接下來不管中原是什麽局勢,出兵已成定局,但是選荊州還是選關隴卻是個問題。

“說說大家的看法,我等是該取荊州還是取關隴?”葉昭看向眾人。

“關隴!”戲志才、李儒、徐榮幾乎是異口同聲。

“理由?”葉昭並不意外,他的想法,也是先下關隴。

“我軍軍中將士多為北人,若出兵荊州,一來水土難免有異,不利於作戰,二來若取荊州,南陽呂布、揚州袁術,會呈三面包夾之勢對我軍形成包圍,我軍於中原立足未穩,不適合過早與中原諸侯交戰,袁術、呂布與主公皆有私怨,而且此二人皆是意氣用事之徒,若有人從中挑撥,必會為難主公,依兩位先生之前所言,只會給袁紹與曹操決戰之機,主公屆時陷入戰爭泥潭,而袁曹若是在此期間決出北方霸主,我軍便會失去先機!”徐榮躬身道。

“若是出兵關中,我軍中,如華雄、關羽皆有威名在外,而且文憂先生昔日為董相謀主,與西涼眾將皆有交情,更易攻取,如今我軍缺的並非兵力、輜重或是人口,而是時間,關中諸將紛亂,也利於我軍謀劃,可以最小代價,最快速度攻取關中!”

徐榮說完,退到一旁不再說話。

葉昭點了點頭,看向李儒與戲志才二人。

李儒微笑道:“徐將軍所說,乃以兵勢而論,臣便不復多言,臣便以人和來說一說。”

葉昭笑道:“但說無妨。”

“自興平年間開始,李傕郭汜為求安穩,用主公之計策穩定地方,使得關中人口未出現大規模流失,但卻也加劇了西涼諸將與關隴門閥之爭,這些年來,皇甫嵩於興平元年死於樊稠刀下,皇甫家沒落,關中士族聲勢大減,其後幾年,關中諸將相爭,關中士族牽扯其中,也隨著相互征伐,逐漸被削弱,到如今為止,關中士族幾近絕跡,昔日聞名天下之家,如今已無訊息。”

李儒想了想道:“臣想,當初主公出此策,亦有借西涼諸將之手削弱世家之心,吏治之上,關中與我蜀中最接近,主公攻取關隴,蜀中吏治可順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