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秩序(第5/10頁)

先來說說吐谷渾國名的由來吧。

公元283年(晉太康四年,司馬炎在位),鮮卑慕容部的首腦慕容涉歸去世。慕容涉歸有三個兒子,庶長子為慕容吐谷渾,在慕容涉歸在世時,慕容吐谷渾得到了1700戶的部眾,嗣子為慕容廆,幼子慕容運。

然而,慕容涉歸去世後,嗣子慕容廆卻未能繼承他的位子,他的弟弟慕容耐篡奪了權位,而慕容廆和慕容運,則被迫流亡。一直到公元285年,慕容耐為部眾所殺,慕容廆才最終回歸,繼承了部族首腦的位置。

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渾,兄弟間原本關系很好,但是,因為有人挑撥,二者的關系變得漸漸不和諧起來,終於有一天,因為一件小事,兄弟二人撕破了臉皮。這件小事是,兄弟二人的部落發生了馬群撕咬踢鬥事件。

事後,慕容廆居然派人去質問慕容吐谷渾:“父親為我們劃好了畜牧的疆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為什麽不走的遠遠的,而致使馬群相鬥?”

慕容吐谷渾很委屈,也很憤怒:“馬是六畜之一,撕咬踢鬥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何至於竟然遷怒於人?如果你要我走的遠遠的,那也很好,只怕我們以後再會無期,我會走到萬裏之外。”

說完,慕容吐谷渾便帶著他的部眾,頭也不回的西遷了。

此時,慕容廆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感到非常後悔,派人去追慕容吐谷渾,並向他道歉,請他回來。

然而,慕容吐谷渾已經打定了主意,他告訴使者:“我父親在世時,曾提過蔔卦上的話,父親說:‘我的兩個兒子,都會興起,而且強大,福分流傳後世。’現在我為庶子,按理不能成為國王,現在因為馬群相鬥事件,致使我們分別,豈非天意?”

於是,慕容吐谷渾拒絕了使者的建議,拒不東返,一路西遷而去。

鮮卑慕容氏,根據地原在今中國東北的遼寧一帶,但是,在慕容吐谷渾西遷若幹年後,在中國境內,出現了兩個慕容家族所統治的王國。

其中一個王國,便是五胡十六國中的前燕,極盛時期的統治疆域,包括如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各地一部分。

前燕的建立者叫做慕容皝,公元337年底,他自立為燕王,此為前燕的雛形。公元353年底,慕容皝的兒子慕容儁滅亡了冉魏,自立為帝,建號“元璽”,前燕政權遂正式成型。

這位慕容皝,乃是慕容廆的兒子,而他的事業,則繼承了父親慕容廆。

這個叫做“燕”的慕容氏政權,在整個五胡十六國時期,一共出現了三次,除了前燕之外,還有後燕(建立者慕容垂,是慕容皝的兒子)和南燕(建立者慕容德,慕容皝幼子)。

(順便說一下,金庸名著《天龍八部》中一心復國的慕容復,便設定為這個慕容家族的後裔,只是年代隔得稍微遠了點……)

至此,慕容涉歸的預言實現了一半,他的其中一個兒子慕容廆確實強大了起來,而且福分流傳後世(從前燕到南燕,一共有73年的時間)。

(再順便說一下,侯景這輩子的天敵慕容紹宗,也便是慕容廆的後裔,慕容家族即便是亡國之後,也依然保有強大的勢力。)

當然,預言還有後一半,另一個兒子強盛起來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慕容吐谷渾帶著他的部眾一路西遷,先遷到了陰山腳下,後來,因為中原內亂,他又繼續西遷,穿過隴山,在洮水之西落腳,其後,活動範圍一直延伸到白蘭(青海省中部)。

慕容吐谷渾的這支部眾便在這裏紮下了根,然後子子孫孫綿延不息,當他的孫子慕容葉延(此公是個大孝子)即位後,為了紀念祖父西遷的功勛,便將他所統治的國家,定名為“吐谷渾”。

吐谷渾當然遠不如逐鹿中原的諸燕那麽強大,但是,論起福分流傳後世,則吐谷渾要強得多——這個王國一直綿延到了隋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預言這東西,準的時候,也真是準得離譜呢。

好吧,我們再來看看吐谷渾跟中原政權的關系吧。

我們直接快進,進入到南北朝時期吧。公元432年,吐谷渾第十任可汗慕容慕璝擒獲了胡夏王國(五胡十六國中的倒數第二個王國,建立者郝連勃勃,匈奴人)的末任帝郝連定,並將其送給北魏帝國。

當然了,慕容慕璝也不能白幹活,順便,他還遞了份奏疏給北魏,表示:“我生擒活捉僭偽叛徒(郝連定),把捷報呈獻陛下。陛下所賞賜的爵位和官階雖然崇高,可是疆土沒有增加;車輛旗幟,雖然準許有榮耀裝飾,可在財物上沒有任何獎勵;俯請陛下體察下情。”

慕容慕璝這意思,北魏你不能盡整虛的,我立那麽大功,不得給我點實際的?要不然,我吃飽了撐的給你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