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身登九五(八)(第2/2頁)

“此戰之勝還在三軍士卒用命,各人戮力同心,加之老天始終待孤不薄方有今日之果,不過此時言四海一統還為之過早,曹劉孫三方合力為之尚還不能小視,切不可疏忽大意,此次回京孤與志才還要就今後之用兵方略好生計議才是。”劉毅此言倒是發自肺腑,假使自己不是穿越前來就不會有走子午谷奇襲的戰略,而正是此戰成了他與曹操大戰的轉折點,否則更要平添幾分曲折回旋之處。過馬之戰倘若飛羽不能及時發現張飛的飛燕騎突襲,燕軍對魯國的攻擊也絕不會這般順利,雖是大勝不可動搖但此戰之中亦很有值得總結之處,所謂行百裏路半九十,越是臨近目標頭腦就要越加冷靜,絕不可得意忘形。

“燕王高見,此事自是回京之後要加以精研之處,不過之前還有一件大事要由大王而定,先帝駕崩已經兩年有余,這垂簾代政監國之法只可行與一時卻不可長此以往,否則必與我大漢國體及民心有損,如今大王聲望民望皆是天下無雙,又值此大勝之時,正是更進一步正位繼統之機,此不但是我等為臣者之願,更是萬民與三軍士卒之想,此番前來迎接大王,楊司徒及劉、蔡、孔三位大人皆有隨行,便是要與大王先定此事!”在劉毅面前戲志才對於自己的想法不加任何隱瞞,天時地利人和皆在燕王一面,開門見山加以明言亦是最佳之道。

“志才與眾人之心孤豈能不知,只是……北平至此尚有數百裏,又何苦勞動幾位遠來跋涉?三位現在何處?待孤見之詳議之後再論。”對戲志才之言劉毅心中早有預料,他也並不想遮掩自己對於帝位的想法,只不過在時間上有著自己的打算罷了,如今楊彪、劉虞、蔡邕、孔融等四位漢室老臣齊至,便可說明朝中的意思已經完成了一致,看來此次回京這登基稱帝就是水到渠成不容更改了。

“四位大人本欲隨志才前來,苦勸之下方才應承在城門相候,主公,當年在潁川相隨之時志才便知以主公之心胸氣度必成大業,由來一十七載,以今日之勢觀之我軍橫掃蜀中江南之地何須十年?三五年間便可大功告成,不論軍勢,主公治下民生官治皆是遠勝前朝,待得一統之後必有漢室再興,主公亦可成繼往開來之集大成者也。”戲志才的話語說道最後身影稍稍壓低,口中也改變了對劉毅的稱呼,恐怕當年潁川之時誰也難以想到僅僅十七紛爭亂世便已然到了尾聲。

“十七年,孤與志才都不復青春年少,所幸豪氣仍不減當年,志才所言即是,再給孤五年時日,必要成前人未成之業,到時公等亦可名垂青史!走,休要讓四位久候。”戲志才言語之中的意氣飛揚顯然也勾起了劉毅的心中豪情,用二十載結束亂世如今已經不是美好的憧憬而是就在眼前的事實,那對他而言還不是終點,遠遠不是……

大漢建安三年公元二零二年五月初一,燕王劉毅一行到達幽冀之交的安縣,以司徒楊彪為首的十余位老臣盡在此間等候燕王大駕,與這安縣之中劉毅停留了有兩日之久,待到再度起行之時這新帝登基之事已然塵埃落定,只等回轉北平便要依禮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