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身登九五(二)(第2/2頁)

對於世子的這些舉動二人持支持的態度,劉毅一統天下之後再行稱帝的志向固然可嘉但大漢卻不能等到那時才有新君,以如今天下之勢及時登基稱帝更可將手中大義的名分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實對於北地甚至是烏桓匈奴各族而言,劉毅早就是實際上的大漢天子了,西域諸國亦先知燕王才知大漢,誰能不曉燕王的言行就是代表大漢的意志,這也並非張虎志才及一眾臣等想要如何,此時實是水到渠成。

劉桓的生母乃是張玉兒,張虎則是他嫡親的娘舅,也正是出於這層關系他還不太好直接在明面上說話,戲志才可就沒有這個顧忌了,燕王早就具備了所有稱帝所需的條件嗎,現在他早一天登上天子之位對於大漢江山的一統進程都會是一種推進,也許他振臂一呼的結局或許會被後人所詬病,但當年賈詡能為燕王不惜名聲他又何嘗不如是?

燕軍東西兩線大勝的軍情從青兗之地傳來不過半月,北平朝野之間對於燕王繼位正大統的言談已然是沸沸揚揚,燕郡涿縣等各個繁榮之地都有祥瑞出世,更有人大膽而上萬民書備述燕王之德!朝中禦史中丞向朗上表奏曰:我大漢自高祖開國以來,經文景之治,武帝揚威,光武中興,一時強盛之極,但與桓靈之時卻是內臣外戚當道致使朝政凋敝,民不聊生,後又黃巾亂起諸侯逐鹿不知尚有朝廷之所在!幸有燕王起於上黨,揚威與亂軍之中奉迎天子與北平忠心可昭日月!後震懾北疆異族使之莫敢不服,更滅高句麗正大漢上國之名,似此種種不勝枚舉,我大漢之興旺實系與燕王一身爾……如今天子病逝已有兩年之久,國不可一日無君,宗室之內舍燕王之外卻有誰可當此任?

平心而論向朗的上表是有頗大的風險的,可他這份洋洋灑灑數千言的嘔心瀝血之作亦為燕王稱帝之舉吹響了最強的號角!書中雖不無贊賞溢美之言可所表各事莫不是鐵一般的事實,亂世之中論及對大漢朝廷的貢獻也確無人可與劉毅相提並論,此處無人可以加以反駁,縱有一些不合禮儀之論也早就被湮沒在了一片贊成聲之中!在此身為大漢主流言論所在的幽州書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些博學鴻儒包括鄭玄在內都在為燕王的登位引經據典,力證此事不違祖制亦合禮法。

在一片聲勢之中向朗的上書便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勢頭激起了層層漣漪,緊隨其後便是烏桓大頭領呼延碩,部落長圖葛兄弟,匈奴大單於於夫羅包括鮮卑大頭領拓跋宏等人的上書來朝,前兩者可謂真心實意,至於後者之中亦有戲志才等人的手段在內,前番燕王一番鐵拳拳打別列古納台兄弟將大漢強硬的態度展示無疑,也直接促成了今日之果,至少在此時鮮卑想和劉毅爭一日之長短無異於癡人說夢。

至此朝中群臣再無異聲傳出,更與三日之後早朝之時齊齊論起此事,當日世子劉桓連稱惶恐退出了朝議,這也是他必須要做出的姿態,有的時候就算上下皆知實際如何該當所為之情卻是不能不表,父王一日未歸他絕不會在此事之上有任何的言語!而有代政之權的伏皇後對於此也似乎早有準備,其實這兩年以來她已然將朝中之事看的通透,何況伏完在此之中亦會對其詳說厲害,眼下它已經無力阻擋這陣洶湧的民意,退一步則可保家中一世富貴,何去何從自然便不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