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碎裂陷地(第2/2頁)

方才雙方受對方反震之力後退之時便連距離也相差無幾,可在後退之中關羽已然吐氣開聲,一句話方到一般青龍偃月刀先自腰間旋轉作勢再旋風一般的重又劈向劉信的面門,與寒月斬不同的是此時青龍刀的刀鋒帶著某種莫名節奏的震顫,看似所取之處乃是敵將面門可身臨其境的劉信卻是深知自己的全身上下都已經被對方刀光所籠罩!

身在後退之時劉信的想法與關羽可說是一般無二,想要蓄勢發力以最快的速度搶先攻擊,但還沒有等他出手,對方的攻勢卻是先行一步而來,重重刀影便猶如山崩之時的萬塊碎石對著自己砸將過來!論力氣劉信並不在關羽之下,論戰馬之力亦是伯仲之間,方才交手一招亦是實實在在的平分秋色,而在這般情形之下關雲長還能搶在劉信之前出手憑借的就是比對方勝過極多的戰陣搏殺經驗,尤其是與頂尖高手生死相搏的感悟,他們可以將一切能夠借力之處引為己用!經驗不知在普通士卒的廝殺之中能展現極大的威力,頂尖高手亦是如此。

在徐州為陶謙平定匪患之時,面對對方堅固的營寨與高達數丈,厚達三尺的實木寨門,關羽就是靠著這一刀將之劈的片片碎裂,其實不光寨中的那些賊人目瞪口呆驚訝非常便連那些徐州士卒都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還是人能夠發揮出的威力嗎?那一刻關雲長無論在賊匪還是士卒的眼中都是猶若天神,而此刀正是他青龍八斬中的第二斬,刀出門倒片片碎裂,傷及無數,劉備便將之稱為碎裂斬!

與劉毅的裂山擊一般,碎裂斬亦能通過刀鋒的震顫在敵人眼中形成重重幻影,但裂山擊乃是用腕,碎裂斬卻是小臂之力,這也是鐵戟與大刀這兩般兵刃的不同之處而產生的效果!相對而言長槍長戟這般的刺擊型兵刃更利於抖動,而大刀由於前端過重單靠腕力很難達成前者的效果,因此此時就要加上小臂之力方能形成這種震顫之勢!

兩次被對手搶到一線先機,劉信的心中卻沒有半分的沮喪之意,相反那股本就濃烈之極的戰意更似要沸騰起來,能夠位列風雲十八將次席,關雲長盛名之下果然不虛,似這般武藝招法的確能與父親三叔爭一日之短長,可正是與這般強敵交手方才是劉信心中所想,眼見對方劈來的這一刀較之方才還要威力更甚,他雙臂發力握緊虬龍戟將之挨著地面劃出一道向上的弧線便迎上了關羽震顫而來的刀鋒!

對方刀身的震顫不但可以讓敵人不知其所攻,更能借刀擺動之中的那股力量而更添威力,倘若將裂山擊作為守勢擊出雖在速度上絕不輸給對方但力道的分散就將使其落在下風,如此倒不如凝聚力道單攻一路,以自己之凝攻對方之分!戟尖挨擦地面劉信是控制的極有分寸的,對方既然在空中借震顫之力自己便要用大地之厚實與之相對,血龍六擊第二式“陷地擊”一瞬之間便在劉信手中施展開來!

方才劉信出手裂山擊相攻,關羽以寒月斬應之,刀鋒所取之處便是點點寒星之中,而此時形勢卻是倒轉過來,雲長的刀身震顫不定如同編織出一道光網罩向劉信,二公子的應對亦與方才對手一般同出一轍,戟尖劃出的那道弧線所挑之處正是對方刀勢的正中,並無半點偏頗,帶著弧度的上挑在借助了大地之力後有著一個極為明顯的加速過程,待到最後便是身在近前的涙無痕都是有些難以看清其中變化了。

挑、抹、點、撇,此乃長兵器運用之中的基礎之道,這些動作趙雲在當日指點劉信之時每日都要讓他作上千遍,看似十分的枯燥可目的卻在使得其可以找到那種最佳的出手角度和感覺,一旦有所領悟更要通過無數次的練習去形成一種本能的記憶!光是原地揮擊還不夠,處於車上,疾馳的馬上,身體直立或是傾斜甚至倒下都要能隨時找到那種感覺迅捷出手才算過關!而當年童淵傳授趙雲槍法之時光是這些基本便練了足有兩年之久,其間半點槍法也沒有傳授,正所謂厚積薄發,只有深深掌握了手中兵刃的天性之後練起其他才能隨心所欲!

劉信謹記三叔的教導,不光將基礎練得極為紮實便在日後的苦練之中亦每日都要分出一段時間專門練習這些動作,便是劉毅趙雲十數年來更無一日荒廢,近來見燕王習武大多也都是如此,在戰陣之上深厚的基本功是絕不能或缺的,所有的精妙招法都是建立在此上!

虬龍百煉戟戟尖所點正是青龍刀刀網的中心點,而就在虬龍戟以弧線加速之時,那道刀網亦是忽而消失不見所有的幻影凝聚一處青龍偃月的本體重新出現在空中猛的下壓,戟尖刀鋒幾乎不分先後的擊中了對方,那一聲響聲並無方才的聲勢卻是清脆無比,且只有極為短促的一瞬,青龍刀虬龍戟在空中交接形成了平衡之勢凝住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