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三章 擾敵之計(第2/3頁)

徐晃與陳圭之間談了什麽無人能夠知曉,但從第二日開始公明對劉備私遷百姓之舉的調查進行的極為順利,很多世家都聯合起來對燕王的這個行動進行支持,公明要人證有人證,要物證有物證,其中更有因此而妻離子散老無所依,慘不忍睹之狀!足見劉玄德此舉是在徐南三郡引起了極大的民憤的,而這些證據都會在不久之後成為燕軍宣傳處最佳的素材而將之宣揚天下,所有的事實都會極為充分清楚,以表達燕王的公允之心,所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燕王對此向來注重,揚州刺史如何,大漢皇叔又如何,燕王代表的乃是朝廷和民心。

一旦此事被公諸於眾,對劉備聲望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而做到如何程度當然還在劉毅心中的意思,這便是另一個戰場!不過倘若沒有朗生,這樣的宣傳也是絕不會有如此大的效果,劉郎紙的普及,宣傳處的設立使得消息的傳播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是之前所無法比擬的,也使得宣傳戰這樣的戰術更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且還是攻守兼備,徐州之處劉毅用之一來打擊劉備二來收三郡之民心,而在漢中戰場之上正是宣傳的起到的作用才使得曹軍的流言之策功敗垂成。

劉備的遷民之舉到底在徐南三郡造成了多大的影響?這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為違反了祖制,在大義的名分上是站不住腳的。有此一點握在手中,燕王對他動手便是名正言順,在其中自然不少了曹豹的功勞,不過徐州名將還是極為愛惜自己的名聲的,一切都在暗中操作,劉毅此舉的目的並不隱晦,他也該要有所行動以報燕王盛贊之德,單從揣摩心意這一點而言,曹玉安也不是太過無能。

遷徐南之民以往揚州,劉備也不是不知會被劉毅抓住把柄,但擴張實力對他而言無疑更為重要,乃不得不為之事,自然會對朗生站在大義與祖制立場上的譴責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畢竟在他的心目之中此事雖對自己名望有損可言語之事終究難以造成實質上的損害,華夏又向來是只以成敗論英雄的。可他還是低估了劉毅運用宣傳戰的威力,在這方面的經驗當世無人可與朗生相比,日後自有一番計較。

公明身在廣陵嚴查此事故意將聲勢弄的極大,此處及四近的士族都表現的很是配合,他們比尋常百姓有著更深的眼光,徐晃龍驤軍一到,揚州軍還未交戰已然是提前後撤,這徐南三郡落在燕軍手中便是板上釘釘之事,雖暫時還不知日後燕王對此處的態度到底如何,可觀燕地之狀劉毅的威嚴雖是不可冒犯,但行事卻能稱得上恢弘大氣,這徐公明乃是燕王愛將,此番前來說是奉了朝廷旨意卻不也是劉毅的心思,倘若對此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去做的話這些世家估計也撐不到今日。徐將軍在宴席之上雖未明言斥責劉備但言中之意已顯露無疑,趨利避害,見風使舵本就是亂世之中立身的根本,此舉並不意外。

龍驤軍兵出徐州沒有任何的遮掩,麴義進駐沛縣亦表現的十分高調,此兩軍之舉動與張合在洛陽之所為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在造出聲勢而為惑敵之計。虎衛軍大張旗鼓是為了更好的掩護魏延將從子午谷直指漢中的騎兵,而龍驤烈火二軍之為包括徐晃在廣陵的舉動就是要讓飛虎軍更為快捷隱秘的開赴大江了,一明一暗二者相輔相成。

當今天下南北對立,北方劉毅一家獨霸,南方這是三雄並存,就像燕軍天耳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對方的動靜一般,曹劉孫三人對於燕軍的動向尤其是其主力的動向亦是不遺余力的加以打探的。燕軍八大主力步軍包括鐵騎營的駐地都有屯田之所,貫徹劉毅讓軍隊能夠自給自足的思想,出於對地勢的要求他們與百姓村莊比鄰而居並不奇怪,這就給打探軍情之人提供了便利,當然這些打探大多只集中在外圍,軍營之內的管控燕軍做得極為嚴格,尤其戰時會更提升等級!

而飛虎軍的駐地與其余各部都有所不同,水軍並不用屯田,且他們的營地乃是靠近大海的天然良港,四周狂野一片三十裏之內一目了然,尚有騎軍士卒不停巡遊其中,敵軍的探子想要打探此處軍情談何容易?飛虎軍的這個特點也便是龐統有足夠自信讓其盡快搶占長江水道之處,遠航的能力讓他們自徐州至長江入海口都會是在海上行進,以眼下各軍的技術而言,這個行程是可以最大保證隱秘的,朔江而上直至建業的這條江道當日揚州之戰時甘寧就曾走過並細細加以記載,可說是輕車熟路,因此只要飛虎軍主力到達江口,他們的行動將會無比迅速,即使對方能夠觀察得到反應布置也未必跟得上。

當然所謀之事必求萬全,要盡量減少意外情況的出現,因此徐晃與麴義二人的所為就是龐統謀劃的擾敵之計,你劉玄德既然敢兵屯廬江想要策應中原之戰燕軍自然不會客氣,拿下徐南三郡就是最好的示威,即使在與曹軍兩線作戰之時卻仍有余力可以對付揚州,但這樣的示威是有限度的,龐統希望讓劉備與諸葛亮認為他的舉動是在對揚州軍的渡江做出應對,或者此計並瞞不過孔明的分析,但只要能為飛虎軍爭取更多的時間以先發制人他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