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2/2頁)

對此劉毅暫時采取的方案是在保持大方向穩定的前提下不輕易表露出支持任何一方的態度,說白了就是和稀泥!但此三字卻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道!英明的君主不會怕自己手下群臣結黨相鬥,反而怕得是他們鐵板一塊,真如此群臣便會擁有與之相抗衡的實力,時而拉攏這派打擊那派,時而又反其道行之,這在華夏的歷史之中是隨處可見的,在帝王而言,臣子不鬥他的江山是難以坐穩的,所謂和稀泥其核心思想就是平衡之道,臣子相鬥的最終得利者也只會是君王!

難道似和珅這樣的貪官乾隆皇帝真的就一點不知?為何每朝每代朝中相爭總會稱為不變的主題?拋開忠奸之分,這一切便是帝王在幕後加以因勢利導的,你們鬥的越是厲害,朕的回旋余地就會更大,不過在這其中也要有著一個度的控制,能不能把這個度控制好也就是昏君明君的標準,還有一點就是大方向上必須要能把握的住!

在這之中帝王本身所具的威望與震懾就會起到極大的作用,看看華夏數千年的歷史就會發現明君一般都是開國之後幾朝的帝王或者是在朝中大亂之後能夠出手將之鎮壓的!而如今的劉毅雖還不是九五至尊但他的威望與震懾力對群臣而言已經無異於天子,在他心中幽州書院派傳承了他的思想與抱負,日後絕對是要加以重用的,可在現今卻只能繼續運用平衡之道,一統天下才是最大的方向!

這樣的派別不僅僅出現在官場之中,軍中便更是如此,除去甘寧趙雲暫且不論,最大的劃分便可是最早跟隨劉毅起兵的將領與日後陸陸續續而來的降將,前者的代表當以徐晃張合太史慈為首,而後者之中張遼高順河北雙雄都有著極重的地位,降將之中還有著更為詳細的劃分,比如嚴綱單經乃公孫降將,張遼高順則是呂布麾下,如今原袁紹手下的戰將也在燕軍之中身居高位,這便形成了種種山頭!

各個勢力之間不是沒有明爭暗鬥,只不過在劉毅的超強威勢震懾之下這樣的爭鬥始終無法對大局起到影響,燕王在燕軍之中的聲望可謂至高無上,士卒們效忠的對象永遠只有一人,只要劉毅在,燕軍就是鐵板一塊,可以掃蕩天下!同理倘若朗生不在,這些內部鬥爭就很有可能浮出睡眠,且軍隊之中的內亂比之朝中更能影響統治基礎,無論在華夏哪一朝,幾乎都有武不如文的現象存在,可見在帝王心中對此認識是極為深刻的,而劉家子弟的從軍也是朗生在未雨綢繆!

在帝王心術之中這平衡之道該如何具體體現,其中一個最大的手法就是裝糊塗!有著天耳的監視,就算劉毅不加親巡很多地方上的情況還是可以詳盡掌握的,但只要不對他的大計造成太大的危害,郎生就絕不會大動幹戈,如今幽州各州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政體系,對與內部的團結穩定起著巨大的作用,身為上位者絕不能在其中因小失大,能夠擁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便要有著寬廣的心胸氣度去對屬下的瑕疵加以包容,尤其是在亂世之中,自身的穩定便是王者之道!

當年官渡之戰袁紹實力雄厚,曹操手下的許多官員莫不與之暗通款曲,後形式倒轉,河北之雄最終為亂世奸雄所敗,那些通敵的文書便落在了曹操的手中,一時間是人心惶惶,可觀孟德如何為之?竟將其盡數付之一炬,這便是王者的氣度,他很能去體諒下屬的苦衷,在如此敵強我弱的情勢之下人人都自然會有著自保的想法!

今世劉毅在用人上與曹操基本上是同出一轍,他們都允許下屬有著各樣的瑕疵,用就要用其才!不過曹孟德的幾次求賢令固然讓他得到了不少的人才卻也因此收到了士族的抵觸,後來曹丕用陳群的九品中正之法便是在為其父消除這樣的影響!曹孟德此舉可謂敢為天下先,乃大英雄之氣度,但劉毅倘若不吸取他的教訓就是傻了,他的手法也很簡單,和稀泥!朗生不會開宗明義的去搞什麽求賢令,但暗中的手法與之並無太大區別,而真正的精髓卻正在這暗中二字!

宴席就是宴席,劉毅很少會在這樣的場合提起軍政之道,他只不過是在以輕松的口吻與一眾群臣分享他南巡的經歷,當然這是言者有心,聽者有意,在這些經歷之中他是會不輕不重的加上自己的看法的,目的很簡單,包容可以,裝糊塗也行,可這些事在孤心中都是清清楚楚,否則就是真糊塗了!至於聽說之後如何行之你們自行斟酌著辦吧,便算海納百川有容納大亦是有著其限度的,倘若真的過分孤對自家人都不留情,況乎別者?這也算得上是上位者與下屬之間的一種默契!

別說宴上燕王是言之有意,就算他無心為之群臣都會花費心思好生斟酌一番,這揣摩上意之法乃是華夏為官的不二法門,如今燕王的心意已經極為明顯,在座官員除了少部分之外亦多多少少會與之有些牽連,想必今日宴席之後回到府中的第一件事情便會是告誡家人切不可再有過分的逾越之舉,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會更為謹慎!如此心情之下還有幾人能抱著輕松的心態去欣賞眼前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