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兵陳九江(第2/2頁)

但凡能成大事之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會帶有一些賭性,也可說是他們在情勢危機之時便會有非常之舉,劉備之前的行為已經將之驗證,而另一個時空之中他寧願獨斷專行也要討伐江東怕也是出於此心,對於志在天下又是處於弱勢一方的梟雄而言,他們最不願意看見的情況便是慢性自殺,與其這般還不如放手一搏!而對實力強勁的一方而言,穩步進取就是最好最安全的辦法,對劉毅而言便是如此。

劉備的出言很是簡單,他相信孔明一定可以聽得出自己的心意,他在將自己的決絕宣揚與眾人之前,同時也是給他們一定的壓力讓其去思索更好的應對之策,這對上位者而言亦是一種馭下手段的運用,看劉玄德此時的表現便知他亦是精於此道,一般人在面臨絕境之時都有可能會將自身的潛力爆發出來,何況是諸葛亮這般的大才?

“主公之言不假,但攻伐徐州實在太險絕不可取,況且眼前形勢還未有到此地步,那曹孟德哪一次不是謀定後動,蜀中秦家已是出人意料,此番兗州之戰當也會有所謀劃!如今以亮觀之我軍所為還在隨機應變四字之上,南海郡更是非取不可,倘若今日錯失時機,將來必是悔之晚矣!”諸葛亮此時出言極為堅定,在他看來主動出擊徐州定會正中劉毅下懷,況且此戰若是打響不但不能對劉毅的用兵起到牽制的作用自身亦會有極大的危險,以他的性格是絕不會行此險招的。

此番出言之後孔明陷入沉思之中,曹操及時回軍並非無此可能,但身為統軍之人他必須要考慮到最壞情況的出現才能提前做出應對,如今距離秋收已經不過月余時間,算上南北地域的不同最多便就兩月有余,這對大軍的調動與戰略的實施已經相當緊湊了,他不得不在心中對局勢加以全面的權衡以求可以找出最好的應對之策。

劉備也沒有對此表達出任何的意見,他與孔明一般也在思索著萬全之策,此時房中變得極為安靜起來,陳登與三將在得主公軍師分析大局之後也在不斷進行著籌謀,可劉毅此番興兵的安排足足準備了兩年的時日,可謂是面面俱到,哪裏會如此容易被他們找出破綻?一直坐視南方三雄發展實力而無太大作為的劉毅並非在其中沒有得到補償,眼前的形勢與戰機無疑對他而言是最為有利的。

關張二將皆乃大將之才,陳登亦是頗富智計,但眼下卻是全局的考量,他們的提議必須慎之又慎,在沒有將局勢理清之前貿然出言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影響到大哥與軍師對形勢做出的判斷,屋內的安靜便如此延續著,這不能責怪眾人缺謀少計,而完全是實力的差距!

“主公,劉毅此次謀劃周詳,加之其軍力之上的巨大優勢想要破之便是極難,為今之計我軍取下南海郡還是勢在必行,既不能在徐州之處牽制劉毅,便只能謀求與曹孟德並肩作戰之法,恐怕此時有所隱憂的也絕不會是主公一人!士家精銳此時都在與孫伯符周公瑾交戰之中,南海郡守軍不過三四萬人,主公可將我步軍主力盡數交予關將軍,立刻對此處展開攻勢,黃將軍當可助之,而主公與三將軍便能親率騎軍與剩余軍力趕往九江,亮亦隨主公同行,一旦兗州之戰展開而曹操又難以及時回軍,我軍便可由此處渡江以求出其不意,若如此劉毅卻也可舉徐州之兵而向建業,有甘興霸飛虎軍在,長江天塹怕是不足為憑,可世事難有萬全,尚請主公定奪!”這陣安靜持續了小半個時辰之後諸葛亮方才出言道,亦將決定權交在了劉備手中。

“當斷不斷,反受其害,我觀軍師此計甚為妥當,盡可照此行之,雲長、漢升,我與你等八萬步軍明日三更便起殺奔南海,戰事之要皆依軍師之前所定方略,元龍,你速回建業將此事轉告伯言,江岸之防還要再度加固,翼德亦要速速整軍待我與軍師詳議之後便趕往九江!”劉備聞言只是沉吟片刻便斷然下令,臨機之時猶豫便是最大害處,此時他自然不會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