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大亂大治(第2/2頁)

“娘,如今兒子也抱上孫子了,你老人家便是四世同堂了,再過個十七八年就是五世同堂,娘可要保重才是。”劉毅對著愛妻會心一笑便抱著孫兒來到了母親面前,現在娘就是名副其實的老祖宗。

“這是毅兒你的福氣啊,你先別樂,快給我重孫起個好名字!”劉母聞言更是一陣喜笑顏開,當日與丈夫在小山村之時何曾想到能有今日?老天對自己算是不薄了,臨老享盡榮華富國如今重孫又在出世,可說是全福全壽了,不過隨即想起起名之事便正色言道。

說起這起名之事還真是劉毅一路上都在考慮的,除了大漢宗親和燕王這個身份之外,他還是上黨劉氏一族的族長,為長孫起名自然就是他的職責,古人對後人的名字是極為看重的,當然這個看重僅限於男子,並為之形成了一整套的規則,比如在族譜之中便會有按輩分的字的排列,取名之時就要名中用到這些字或是偏旁,拿紅樓夢舉例,賈寶玉的父親賈政就是文字輩,賈赦、賈敬等人名中都有反文旁,而賈寶玉這一輩便是玉字輩,賈璉、賈珠等人都有玉字邊,至於賈寶玉由於出生就帶了塊玉顯得與眾不同就幹脆直接用上了玉字!

但在漢末之時這個規矩尚未盛行,取名之時也多挑些意義深刻之字便可,立字也是一般,孫子的名劉毅已經想好了,自己來到今世便為爭霸天下,一統江山便是最大的心願,除了劉桓的名是祖父劉宇所起,糜貞的雙胞胎有些例外之外,其余的兒子便是要按五常來的,自己打下的江山終究還是要交給他們,後世曾經有人論及清朝康雍乾三世曾經有一句話劉毅印象很深“康熙是作琴的,雍正是調琴的,真正彈琴的卻是乾隆”。換到自己身上他就是打天下的,劉桓則要承前啟後,而到了自己孫子這一輩劉毅希望的就是天下大治!

“娘,孫兒的名字兒子路上便已想好,我大漢自桓靈傾頹,內憂外患始終不斷,先有內臣外戚之爭,後又是黃巾作亂,董卓造逆,群雄並起,兒子一生便願為大漢掃平天下使得四海一統寰宇清朗,復祖上之榮光,是為大亂之後必有大治,因此這孫兒便起名為治,至於這字嗎,尚容兒子再三斟酌。”劉毅此時懷抱嬰兒亦是正色言道。

“劉治?為娘的不懂得這些,毅兒你所取便是極好,待治兒滿月便可開宗祠將之歸於劉氏族譜之中。”劉母聞言欣然道。

老人家不會去細究兒子為重孫取名所為何意,但燕王府中亦不乏見識高遠之人,前番劉毅在獻帝駕崩之時以伏後代行天子之權便曾和蔡琰有過一番交心之語,這大漢帝位他是勢在必得的,也無人能比他更有資格坐上這個象征天下權力頂點的寶座,當時此時只有蔡琰得知,後又多了甄宓糜貞二女,此事事關重大,三女自然三緘其口。雖然天下大勢已是如此,但明火執仗的將之說出卻終究不宜。

可今日夫君的一番言論加上為孫兒起得這個名字他的用意已是昭然若揭,現在的劉毅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去向所有的家人宣示這件事情了,他並不怕此事傳揚出去會對其大業造成如何的後果,也許夫君便是用孫兒之名在向天下表明自己的心意,燕王的名位也不會是劉毅最終的要求,想必此事在夫君的一眾下屬之中早就是心知肚明了。

當然還有一個為劉毅此言既頗惶恐又是頗為興奮的人,那便是燕王世子劉桓,以他的判斷父王的心思也定是在帝位之上,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但不管是自己的判斷還是形勢的顯示卻總及不上父王的親口所言!單單起名為治也就罷了,可加上他那番言語就是極為明顯了,劉桓從來不懷疑自己的父王有著掃平天下一統大漢江山的能力,到那時他的地位就會從世子更進一步成為皇位的繼承人,這豈能不讓人興奮?但這一切並不能表明自己就一定會成為皇帝,以父王的用人便能看出倘若自己能力不濟的話就定是地位不保,看來今後還得步步謹慎,不得有半點的行差踏錯,畢竟自己還是有著許多兄弟的,且其中的一個聲名並不在他之下,且在軍中他的名望還在不斷的響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