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喜聞良將(第2/2頁)

這個人自然便是魏延魏文長,如今的他只得二十一歲,可在甘寧的信中對他的武藝與軍事才華絲毫不吝贊美之情,稱之加以歷練便可與公明雋乂文遠等將並駕齊驅,乃是不可多得之良將人才,其中不光有甘寧的言辭,還有龐統的,魏延熟悉兵法倒還在其次,每語出驚人但細細一想卻總能合乎實際就是他的天賦了,也恰好與龐統相投。

徐晃、張合、張遼是何等人物?皆位列五子良將之中,無一不是大將之才,也有著輝煌的功勛,能讓甘寧龐統將之與這三人並列,足見魏延的優秀!不過對此劉毅心中並不驚奇,不如此他就不是魏文長了。在另一個時空之中,魏延是在長沙之戰後方才投效劉備的,攻伐蜀中之時他還僅僅是軍中部曲,也就是軍候司馬一類的角色,此戰之後因功升為牙門將軍,後劉備拿下漢中之地,對這一要害之地的主將人選大家心中都認定乃是張飛,三將軍也以此自詡,誰知劉備的任命一下便是舉軍皆驚,漢中太守的人選竟然是名望地位遠在張飛之下的魏延!這一點誰也沒有想到,而魏延之後的表現證明了劉備的正確。

在漢末三雄之中,劉毅一向認為曹操劉備的用人可並稱雙絕,而對魏延的使用正是劉玄德眼光的絕佳體現,對於此人的軍事才華劉備心中肯定是極為了解的,深信他的實力足以拱衛漢中,給劉毅印象最深的就是魏延在接令之後的豪言壯語,“若賊親率舉國之眾來犯,某為大王拒之,若賊遣一上將領十萬偏師來犯,某為大王吞之!”短短的一席話卻是擲地有聲,將滿腹豪情與堅定的信心盡展其中!

當然很多人喜歡以偏概全糾枉過正,便認為魏延的將才還要在關張之上,至少在張飛之上,可今世的劉毅不會這樣認為,倘若異地而處他說不定也會做出與劉備一樣的選擇,這個任命是有著很多用意的,魏延的軍事才能受到肯定毋庸置疑,可要知道張飛鎮守的閬中亦是緊要所在,否則當年魏國伐蜀豈會首選此處?劉備要向眾將昭示他信任看重年輕將領的決心,只要是人才在他手中都會得到重用,而張飛身為他的兄弟,應該也能體諒兄長的用意,對此劉毅毫不懷疑,就算沒有桃園結義三人間的感情也是不容置疑的,正如他們一般!

但無論怎麽說魏延的將才應該可與關張相若,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倘若綜合史書演義一起加以評價的話,關羽張飛就是三國最為傑出的大將,便是身在五子良將之中的張合在兵力占據優勢的情況下仍然為張飛挫敗,而於禁更是被關羽生擒活拿,由此便可見魏延此人的實力,之後十余年他坐鎮漢中穩如泰山亦是表現之一!

可這樣的一個將才最後的結局卻是悲劇性的,羅大大的所謂反骨有點太過玄虛暫且不論,但他與諸葛亮之間應該是有著性格上的矛盾的,這一點在關張馬超逝去之後就顯得更為的明顯。在後主劉禪之時,魏延位列征西大將軍,地位與之前的馬超相若,要知道在馬孟起歸順劉備之時,他的地位甚至連關羽張飛都不能相比,說他是蜀漢主將也不為過,此時矛盾就愈演愈烈了,其中有著如何復雜的爭奪今日之人已經不得而知,但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充滿了遺憾!

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民間俗語,可其中卻是很深的道理,蜀國丞相諸葛亮與軍中主將魏文長之間定是有著不合之處,這個原因也是雙方的,單單苛責其中一人絕不公平!倒是在劉毅眼中他們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至少可以相忍為國,諸葛亮執掌蜀國大權之時也沒有對魏延的地位做出任何的調整,由此也可見反骨之說的荒謬,如此重地能交給一個反復小人坐守嗎?豈不是自取滅亡?孔明在世就能限制魏延?那更是荒誕之詞,一個在成都一個在漢中魏延想要有所作為諸葛亮來的及控制嗎?可見不管心中喜不喜此人,但對他的能力孔明心中是有數的,只要魏延在,漢中就堅如磐石,或許這也是馬謖之事給他帶來的反省,論眼光還是劉備精準。

這些歷史懸案與謎團劉毅沒有那個興趣去加以解讀,他只是知道自己的手中又多了一個大將之才,既然是人才就要為他所用,用不了只能說明他的無能,相信在親自了解之後,劉毅會對魏延此人做出更為全面的判斷,而眼下的戰局也許會彌補此人最大的遺憾。

“劉六,傳書與興霸,讓他將那魏文長給孤送過來,孤要一見此人!”就在玉兒劉桓母子走後不久,劉毅的聲音從書房內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