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 九品中正(第2/2頁)

所謂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內容就是選擇“賢有識鑒”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縣的大小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州、郡、縣散處在各地的士人,綜合德才、門第定出“品”和“狀”,供吏部選官參考。所謂“品”,就是綜合士人德才、門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評定的等級,共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類別卻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為上品;一品為虛設,無人能達到;四品至五品為中品;六至九品為下品)三類。在德才與門第中,定品時一般依據後者,叫“計資定品”。所謂“狀”,乃是中正官對士人德才的評語,一般只有一兩句話,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這是對東漢後期名士品評人物的制度化。恰如許子將的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可說陳群當時提出的這個人才選拔之法與曹操唯賢是舉的用人制度是違背的,亦是曹丕在改正其父所犯下的錯誤!當然唯賢是舉在後世看來是最為正確的對待人才的態度,可在當時卻是與社會實際相違背的,因為他觸犯了很多原本屬於士族的利益,曹操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固然令人欽佩,可此法卻讓他失卻了不少士族之心,曹丕推行此舉更多的就是一種與士族階層的妥協,好穩固他的統治基礎。

因此劉毅部分接受了陳群的意見,他絕不願在此時去觸犯那些占社會主流地位的士族的權益,至少現在不會,在他心中是贊賞曹操唯賢是舉的想法的,但亦有不同之處,因為曹孟德的唯賢是舉並不看重德育,這也是他的幾次求賢令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在儒家思想占據主流的社會之中,人才的標準就應該是“德才兼備”,當然劉毅覺得曹操的做法有缺陷不代表他就一味的贊賞儒家的看法。

誠然,像諸葛亮荀彧這般德才兼備之人的確優秀,可這樣理想狀態下的人才能有幾個呢?人都是有著自身缺點的,這便要求主上有著包容之心與容人之量,更要能創造出利於這樣人才發展的環境,可說曹操的做法太過激進而儒家的學說又太過求全,劉毅要做的就是在這二者之中去尋找平衡,同時還有一件極為關鍵的事情就是“面子工程”。有些事能做不能說,有些事能說不能做,更有些事表面與實質根本是背道而馳,可這卻是華夏自古以來的一種傳統!

為了爭霸天下的基礎鞏固,劉毅亦要盡力去維護士族的地位,同時又讓其余的階層得到實利,這才能讓他得到更多的助力,這看起來極為矛盾,但若是弄清楚了各個階層的需求還是有著融合之道的,比如說士族更為看重的是名聲,劉毅就能讓其擔當一些聽上去好聽可卻並無太多實質權利的官職,而那些辦實事的崗位就可讓真正有能力的人去承擔,在幽州的官場之上便已經體現出了這一特點,當然士族之中的人才也不都是華而不實的,亦有許多才堪大用之人!

總之在面子上傾向與士卒,在不是太過觸犯其利益的前提下讓百姓得利,無論是人才制度還是政治制度這都是劉毅目前的原則,自然在其中也不乏矛盾難以調節之時,那就需要他在詳細的分析之後做出妥協了,這雖然有些無奈卻也只能接受,他現在要做的始終是改良而絕非改革,只要對他的大業有利,眼前的一切都可以忍受,這些年來他劉毅可沒少幹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至少效果還是頗佳。

針對陳群的九品中正之法,劉毅的改良就在品上,他要加大德才在品中占據的分量,而對門第的要求加以減少,當然這必須控制在十足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或者稍稍侵占一些他們的權利,以劉毅的威望要連這點都做不到他就不用混了!這樣的改良就像是愚公移山,要逐步蠶食,待其慢慢習慣之後再得寸進寸,如此待到他一統江山之時才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基礎,此處絕對容不得半點急躁。

治政、治軍、人才選拔,這是劉毅霸業的三大基礎,在九品中正制上他亦是祭出了自己的法寶,繼續掛著羊頭賣狗肉,當然此法他只會在眼下這個過渡時期之內有條件的加以使用,因其對他爭取門閥大族的支持是有好處的,真正到了他登上帝位之時就要棄之如棄履,因為西晉之後的五胡亂中華,漢族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刻,其根本原因就在這九品中正法,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卒。”掌權者只重家世而沒有能力,一味只會驕奢淫逸,又豈能不為外族所乘?

在劉毅心中,科舉制應該是最為符合今後大漢挑選人才的方向的,且在官制上他也準備逐漸從“三公九卿”轉往“三省六部”,這會使得行政之法更具效力,當然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