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權宜之策(第2/2頁)

一入京師劉毅家也未回便直奔皇宮,他的歸來使得略微有些紛擾的人心徹底安定下來,有大將軍在朝中就有擎天白玉柱,此時劉毅的地位在朝中更是凸顯出來,全身縞素的大將軍不顧滿面風塵首先便在天子靈前致祭守夜,不管劉毅心中此時對天子之死有著多少疑問可此時他也要先將劉協的後事處理妥當。對於朝中百官而言,獻帝劉協乃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可在劉毅心中,他卻又是自己的子侄,平日對其更是極為倚重,如今英年早逝他的悲愴之情絕非完全做作。

而在劉毅剛剛完成祭禮之後,幾位老臣卻是聯袂而來,天不可無日,國不可無君,此乃古之正理,之前劉毅未回此事只能擱置,而今大將軍既然已經歸來,此事立刻就要擺上議程了,眾人便在靈堂之旁的偏殿之中略作歇息,一切皆由張雲將之安排齊備。

“大將軍,天子英年早逝令舉國同悲,可國不可一日無君,我等身為人臣還需盡早決斷保我大漢血脈傳承方為正道,天子遺旨之中將此事重托與大將軍,此時大將軍亦是眾望所歸,我等也當以將軍馬首是瞻。”說話之人面容清瘦,頗有疲倦之態,正是伏後之父伏完,此時官居朝中司空之職,與楊彪一同位列三公,亦是老臣之代表。

“大將軍,伏司空所言極是,亦是與禮相合,如今大將軍受天子臨危重托,當要有所作為才是。”此時說話的卻是劉毅的嶽父蔡邕,現為朝中禦史大夫,不過他更多的興趣則在幽州書院,此次天子駕崩幹系極大,無論在公在私,在親在理他自然都是傾向與女婿的,但女兒在此事上卻是極為謹慎,言及夫君未歸之前絕不可有任何言論,這是朝中,劉毅的地位還要在他之上,因此此時也以官職稱之。

“恩,二位所言極有道理,不過皇綱大統之事固然極重,劉某卻覺天子之死頗有蹊蹺之處,以如今形勢當先為天子發喪,之後劉某必要徹查此事,如今天下尚且不定,漢室又是飄零,毅受天子重托,心中惶恐之至,這皇位承繼之事絕非兒戲,一個不慎劉某便無顏見歷代先皇,絕不可輕易定之!”劉毅微微頷首又在言道,所謂的瘴氣就是現代所言的瘧疾,獻帝臨終之時的表象與此症頗為相合,但終究只是一種托詞,人人心中對天子之喪都是有所疑慮,卻不便多言。

“大將軍所言即是,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諸侯莫不是割據州郡,私向攻伐,致使漢室不正天子傾頹,幸得有大將軍橫空出世力挽狂瀾,再度振我大漢聲威,此次天子早逝確令人始料未及,這漢室正統之事就要壓在大將軍肩上,謹慎行事亦是必須,只是……將軍所言徹查之事恐怕會為別有用心之人所乘!”司徒楊彪對於天子之死亦是心存疑慮,他心中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劉毅,可以大將軍如今的聲威和劉毅一向的為人,倘若此時有此舉至少有些太過心急,況且此時他尚且忙於司州之亂,根本不在京中,這些宮廷之內的事情一向頗為隱晦,可劉毅歸來便要加以徹查,這無形之中打消了楊彪心頭的很多疑慮,對他的支持更加堅定起來,眼下聽出劉毅言中之意便出言道。

“楊司徒所言雖是正理,可劉某亦絕不會放任此事不理,天子乃劉某主上,亦是家中子侄,在公在私在情在理劉某都不會坐視,此時一切暫時擱下先為天子處理後事,至於諸位所言亦不可輕忽,劉某有意先讓伏後代掌朝政,劉某自當盡心輔之,一為天下安定百官無憂,二來也要與漢室宗親之中好生斟酌,事急從權,也只得行此權宜之計了。”劉毅聞言微微沉吟一方方才言道,皆是以大局為重之態。

可他的話卻給了在場所有老臣一個個大大的意外,誰也沒有想到大將軍竟然會有這般的安排,此時劉毅雖是言辭有禮,毫不倨傲,可其言語之中卻有著令人不敢抗拒之威,一時間人人心中都是沉思其意,卻無人對此再言其他,這偏殿之中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