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將帥一心(第2/3頁)

“主公謬贊了,此番司州之失皆因虎起,還要勞動主公親自前來,實是心中有愧,如今我軍大局方略既定便不可輕易改之,以往昔主公之言,司州乃一局部,天下才是整體,若能統而觀之則能豁然開朗!”在張虎的記憶之中,主公從來就未有過聽不進眾人意見的時候,絕對稱得上從善如流,此生能為劉毅效力,他亦是心滿意足,這局部與整體之言乃是當日劉毅剛得司隸又在緊接兵出兗州之時所言,張虎對此記憶猶新,如今觀之,主公眼光的確可稱高遠,倘若此時徐州已在曹操掌握之中,不要說劉毅南下險阻無數就連之前的冀州大戰也未必定能獲勝,如今情勢與當日頗有異曲同工之處,此言恰為可用。

“劉某早就說過,今後亦不想再言,函谷之失,司州之變過不在子才,你心中不需對此有任何掛礙,眼下洛陽城外尚有二十余萬聯軍士卒難道還不夠子才費神的?”劉毅擺擺手言道,他可不希望自己麾下的良材因為此事而背負不必要的壓力。他此言一出,君臣二人眼光相對已是了然於心,張虎更是要傾盡全力與這司州大戰之中。

此時劉毅麾下的一眾大將皆有要任在肩,倘若要說清閑卻非虎衛營統領張合張儁乂莫屬,他的任務是輔助戲志才坐鎮北平,可幽州經劉毅經營多年,諸人心服,民生安定,儁乂每日除了練兵之外便唯有與副統領鞠義二人推演司州戰局,稍補難上戰場之意。

後世喜讀三國演義之人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前三國群雄並起,謀臣猛將層出不窮,諸侯爭鋒精彩不斷,可到了關雲長敗走麥城,曹操劉備相繼下世之後,雖有著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的種種神奇可在感官上卻不能與之前相比了,而張合卻是名將之中壽命頗長的一位,越到後期更顯威風八面,木門道的確令人扼腕。

身為五子良將之一,縱橫大半個三國時代的張合無論在敵我之中都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其大將之才無人加以質疑,而高覽雖然名聲不及張合,但軍事才能是不容忽視的,這二者一番細心推演,自然可有極多收獲,最終二人得出的結論與主公不謀而合,有劉毅親自領軍坐鎮,司州並無大礙,可若想要盡殲敵軍與境內,卻是兵力不足,倘若強行求之就必要冒險,異族騎軍雖是助力卻難讓人心安。

此後高覽有言,如今幽州平穩,主公讓虎衛營坐鎮於此乃為萬全並無不可,可此時司州戰局卻也極重,虎衛營經過多時的休整此時戰力已是盡復,遵從主公之命留下兩萬人馬在幽州便綽綽有余,剩余的兩三萬人馬倘若可以加入司州戰局,主公用起兵來定能更為揮灑自如,為將者替主上分憂乃是應有之義,不如與軍師一言。

張合本就有著這個想法,可劉毅臨行重托,這幽州可是主公根本,因此一切都要以穩為上,可如今戰局正如高覽所言,若可如此,對主公而言便是絕大助力,只要田大人車馬調集妥當加上虎衛軍的行軍能力,一月之內定可加入司州戰場,畢竟劉毅要面對的是聯軍數十萬大軍,異族又不可盡信,張合在心中是始終存著擔憂的。

當年自己第一次見到主公是奉舊主韓馥之命前來求援,與那時便有一見如故之感,劉毅的待人與治軍都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摩雲嶺一把大火燒去公孫瓚數萬人馬,鄴城之圍就此而解,可惜之後韓馥優柔寡斷,鞠義背主投敵,此城終究落入袁紹手中。

自己單槍匹馬殺出重圍來投劉毅,當時他便能在主公眼中看出發自內心的歡喜與看重之意,之後待他更是極為恩重,如今他位居平北將軍,又是虎衛營統領,地位可與甘寧、趙雲、徐晃等人並列,亦是名聞天下的大將,這一切都與主公的信任有著莫大的幹系,主公若有危難讓他張合坐視,豈是為人之道,聽了高覽之言,張合的那份心思再度被激發出來,當下沉吟之後便往州府而來要與軍師商議。

此段時日戲志才也是極為忙碌,坐鎮中軍可是要職,主公與幾位同僚已經奔赴各地,這千鈞重擔便壓在他一人身上,主公如此信任有加,他豈能不殫精竭智,各處人馬調動,糧草發送都要經他之手,每日裏幾乎忙得難以安枕,主公臨行之前保重的交代卻也顧不上了,與張合一般,他心中最為牽掛的便是劉毅的安危,當日自告奮勇要前往司州便是出於這個考慮,但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主公親往才是最佳的選擇,如今理事之余,司州戰情他每日都要加以深研。

張虎康復的消息讓他心中安穩了許多,不僅為了故交之情更是因為有此人在主公身側,其安全便又多了保障,諸人之中論道全才,都對張子才衷心佩服!他不是看不出司州兵力不足,只是考慮的角度與張虎並無二致,加之所理之事極多,司州戰局又是逐漸穩定,這才未將全副心神放於此間,對於主公的領軍他有著充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