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入新羅境

倭國的僧人相比大唐的僧人,似乎有些不同。

大唐的僧人致力於普度世人,感化世人,並宣揚行善積德,種善因得善果,用因果循環世世輪回的理論號召世人虔心向善,而倭國的僧人更入世,更融於普通的百姓,他們似乎並不以宣揚佛教為主,而是借佛教之名學習各種典籍文化,倭國的僧人看起來更像是學者,他們努力地學習著一切跟文明有關的東西,並不止於佛經。

當然,這也有很多客觀原因,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倭國孤懸海島,難與世外相通,所以天竺的佛教到了倭國便很難傳過去了,倭國的僧人雖然也念經誦佛,但是他們的佛經很缺乏,很多佛教的理念恐怕連他們僧人自己都不甚了了,這也造成了僧人們不得不入世,因為……無經可念了呀。

因為入世頗深,所以道昭這些僧人看起來並不太像僧人,他們似乎對外界的一切都很好奇,什麽都要問一下究竟,任何事都要求個前因後果,他們的態度更像一個饑渴的學者在拼命汲取知識的養分,不管什麽樣的知識,他們都需要。

所以李績當著他們的面聊起行軍打仗,破城殺人等等話題時,道昭並沒有表現出僧人應該有的悲憫和厭惡之色,他反而對唐軍的戰略戰術更感興趣,於是一路上便纏著李績問個不停。

最初被拍馬屁的受用勁兒漸漸過去,李績終於發覺眼前這個倭國僧人真的……神煩。

問了一大堆問題,李績頭都痛了,偏偏還不得不堆起笑臉,努力維持大唐上國的泱泱氣度與禮數,最後盡管還是有問有答,但李績的回答明顯開始心不在焉了。

直到有將士忽然指著正前方的一片營地驚喜大喝“咱們到新羅了!”

全軍頓時歡聲如雷,李績也松了口氣,找了個我家正燉著湯的蹩腳借口甩脫了道昭,匆匆往前策馬而去。

……

新羅國的邊境上駐紮重兵。這裏是高句麗與新羅兩國的邊境,兩國向來不合,時有征伐進犯,所以雙方都很防備,只是這一次因為李世民的東征,泉蓋蘇文調集舉國之兵與唐軍相抗,新羅邊境上的守軍也被調去了不少。

戰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泉蓋蘇文調集優勢兵力追擊李世民時,因為後方的兵力空虛,倒教新羅占了個便宜。

早在李績攻下平壤之前便給新羅女王金德曼送了信,金德曼女王不愧是大唐的鐵杆盟友,見信後二話不說便答應了,於是當日調集國中兵馬,朝北方邊境發起突襲,一夜之間便將高句麗守軍打得抱頭鼠竄,新羅的國境線再次向北方延伸了百裏,然後新羅軍隊便在新的國境線內紮下了大營,等候李績所部的大駕光臨。

大營內的瞭望台上,新羅將士遠遠見到唐軍的龍旗,確認是唐軍無誤後,興奮地大叫起來,然後整個大營都轟動了,很快從大營內飛馳而出一小隊騎兵,騎兵未執兵器,空著手策馬跑到李績面前,行禮過後用流利的關中話詢問了李績的來路,然後馬上有人撥轉馬頭回營,沒過多久,一乘黃色的奢華車輦從營內行出,左右伴隨著百人左右的儀仗,緩緩向李績所部行來。

李績和李素迅速對視一眼,情知這乘車輦內坐著的便是著名的新羅女王金德曼了。

面對高句麗國主高藏時,舅甥二人毫無敬意,不僅將高藏晾了半天,李素還揍了他一頓,可是此刻,李績和李素交換了眼神之後,二人同時下馬,往前走了幾步,待到女王的車輦在他們面前停下時,李績和李素上前躬身行禮。

“大唐英國公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績,大唐涇陽縣公李素,拜見新羅女王殿下。”

車輦的珠簾掀開,露出了金德曼的真容,李績和李素卻不敢擡頭看她。

按大唐禮制,女王是王爵,而且是李世民親自冊封的王爵,而李績和李素都是公爵,論爵位比女王低一級,按禮制,李績和李素是必須要向女王行禮的。

其實高句麗的高藏也一樣是王爵,如果高句麗不是那麽皮,與大唐的關系比較融洽的話,李績和李素也不敢拿他不當回事。

二人行禮一直躬著身,不曾擡頭,直到聽見一道略顯蒼老的聲音傳來。

“二位上國公卿萬莫多禮,倒教本王無地自容了,快快免禮。”

李績和李素這才直起身。

李素現在才敢打量這位新羅女王。

誠如他之前的猜測,新羅女王的年紀確實不小了,雖然精心化了一點妝,看似是個四五十歲的婦人,可李素還是從她眼角額頭的皺紋和那雙飽經滄桑的眼睛裏看得出,這位女王殿下至少六十歲以上了。

女王的穿著很隆重,看得出為了接待兩位唐國將軍,她刻意隆重地打扮穿戴了一番,當然,沒有印象中穿著皮衣皮褲揮舞小皮鞭的形象。女王穿著一身華貴的黃色錦綢絲袍,頭戴六珠玉冕,寬大的袍服將她瘦弱的身軀完全隱藏起來,看起來威儀十足,可分明卻有殘念蒼老之相,顯然治理這個常年憂患不斷的國家,已耗盡了她的心神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