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冬盡春來

武氏一番話後,李治終於不淡定了,神情有些慌張。

好不容易走到如今,離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遙,李治對這個位置的得失心也愈發重了,不再像當初那樣抱著一種“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保守想法。

人是會變的,老實善良的孩子也一樣。

當初李治對太子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期望,因為那個位置對他來說實在太遙遠了,遙遠得像星星,徒手摘星這種事,做做夢就好,別太當真。可是經過李素一番明裏暗裏的操作後,將李治一步一步擡到今日皇子監國的特殊地位上,李治赫然發覺自己離太子的位置已經近到觸手可及,眼看那九五至尊的權力若幹年後即將屬於自己,江山在手,天下一人,李治的心態也不知不覺發生了變化。

離那個位置越近,便越重視它,越覺得如履薄冰,生恐一步走錯,滿盤皆失。李治想推行新稻種的舉動便是為了在父皇面前立功爭表現,讓父皇對自己更放心,從而鞏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此刻武氏一句話便將他所有的美好念頭全部否決,如同一盆涼水從頭淋到腳,李治惶恐的同時,心也涼了半截兒。

“殿下的用意是好的,推行稻種正是利國惠民之舉,若然功成,必將載於青史,千古留名,可是殿下卻只看到了這件事的好處,沒看到此事之弊端。”武氏冷靜地道。

李治眉頭越皺越深:“既是利國惠民,自是光明正大的功績,何來弊端?”

武氏嘴角勾起一抹迷人的笑,誰也不知道她的笑容是逢迎或是嘲諷。

“從古至今,國法之立與廢,皆是有因可循,因利而趨,朝堂上決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何來‘光明正大’可言?哪怕用意再偉大再光明,從朝堂上轉了一圈後,哪件事不是從裏到外透著肮臟?所謂‘光明正大’,不過是權貴說給百姓們的誆語虛言罷了……”

李治挑了挑眉,靜靜地看著她。

武氏接觸到他的目光,不由一驚,接著馬上意識到自己失言了,數年坎坷炎涼,數年隱忍鉆營,她的性子已越來越偏激憤世,一時痛快竟當著李治的面不小心露了本性,武氏頓覺異常懊惱。

“奴婢失言,殿下恕罪。”武氏垂頭道。

李治沉默片刻,道:“你接著說。”

武氏心下忐忑不安,原本她便清楚李治對她的印象並不好,剛才這番話說出口後,恐怕她的為人品性在李治心裏又要扣掉幾分了。

武氏定了定神,接著道:“法之廢立,無關情意,只因利使,殿下推行稻種固然是為了恩澤百姓,但殿下有沒有想過,您要做的這件事將是何等的龐大復雜,首先,農學必須有充足的稻種,以備天下州府推行,其次,各地官府必須層層貫徹,一絲不苟地執行朝堂的命令,第三,稻種雖好,但天下的農戶們並不清楚,讓他們放棄以前耕播的種子,改換這些沒人知道效果沒人明白好處的新稻種,百姓們是否答應?這得需要多大的信任,才能讓大唐所有的農戶棄舊而取新?殿下自問,農戶們對朝廷對官府的信任,有這麽大麽?他們對朝廷的信任足以令他們心甘情願用一整年的收成來賭麽?”

“第四,朝廷推行新稻種,縱然天下的農戶們答應,殿下有沒有想過世家門閥的態度呢?近年來陛下暗中拉攏山東士族打壓關隴門閥,種種舉措已令關隴門閥頗為不滿,朝廷推行新稻種的意義,關隴門閥心裏很清楚,他們會容許陛下用新稻種來鞏固天下民心麽?稻種推行到各地,殿下覺得世家門閥會不會背地裏使絆子,對朝廷的政令陽奉陰違呢?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武氏說著語氣一頓,李治此時心神已完全被武氏的這番話吸引,見她停頓下來,李治不由好奇地瞥向她。

武氏聲音忽然壓得很低,盯著李治的眼睛,一字一字緩緩道:“更重要的是,殿下推行新稻種是出於仁義,本來是一件澤被蒼生的好事,可是您有沒有考慮過陛下的感受?”

李治一愣,他年紀雖不大,畢竟已有過監國半年多的閱歷,慢慢的已經有了一些敏感的政治覺悟,盡管這種覺悟仍很懵懂青澀,但他至少已能聽懂武氏的話中含義。

於是李治頓時色變,臉色發白。

武氏見他的模樣,不由嘴角輕勾,露出欣賞的目光。

“推行新稻種是一件冒風險的事,此事若敗,後果很嚴重,可謂是民聲四怨,大失人心,因為您損害了百姓們最重要的溫飽利益,基於此,陛下必須要出面平息民怨的,如何平息民怨呢?自然是將殿下您推出去,諸罪皆是殿下您一人所為,陛下為保天家聲譽和威望,犧牲一個晉王不是什麽太難的決定,雖然陛下不大可能對你處罰太重,但是可以肯定,太子之位從此與您無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