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八章 意外選擇

帥帳內的光線很暗,桌案燭台的昏暗燈火襯映著李世民那張瞬間蒼老的臉龐,像油盡燈枯的彌留畫面。

李世民氣息既弱又急,半躺在床榻上,似乎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了,只是半闔著眼,有氣無力地喘息著。

李素跪坐在他面前,心情復雜。

一方面他很痛恨李世民剛愎自負的性格,導致這場東征數萬將士無謂的傷亡,另一方面,他又很同情這位帝王,晚年昏聵糊塗,半生英名一朝盡喪,此時此刻的李世民,再也不復見當初神采飛揚的帝王模樣,他只是個普通的病人,靜靜地躺在床榻上,無奈地流瀉著身體的氣血。

“陛下勿憂,我王師小敗而已,假以時日,必能報今日之仇,陛下當保重龍體,勝敗乃兵家常事……”李素違心地說著安慰話。

李世民忽然打斷了他:“今日進朕的帥帳安慰朕者,皆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句話朕實在是聽得厭煩了,子正若除了安慰話沒別的話好說,不如閉嘴。”

李素嘴角一撇,嘆了口氣。

李世民扭頭看著他,嘆道:“事實證明,子正的話是對的,是朕錯了,朕這些年被朝臣的逢迎和蠻夷的贊頌沖昏了頭腦,漸漸變得狂妄自大,以為能夠橫掃天下,寰宇之內再無敵手,所以才有今日之敗,今日之惡果,便是東征之初種下的惡因,只是……朕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諸般過錯皆是朕一人所犯,罪於朕一人便好,數萬關中兒郎何辜……”

“陛下節哀,至少咱們保存了大部分實力,眼下還有二十余萬主力,他們能活著回到長安,便是陛下的功德,至於逝去的,陛下多加撫恤便是。”

李世民流淚道:“朕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好皇帝,貞觀初年,朕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那時的朕,就連最挑剔的魏征偶爾也會忍不住誇朕幾句,若時光倒回十年以前,朕可以拍著胸脯說,朕確實是個好皇帝,這句話朕說得理直氣壯,可是後來觀音婢早逝,許多功臣去世,最後魏征也去世,朕身邊的親人和袍澤越來越少,而朝堂卻越來越復雜,朕不得不慎重分辨臣子進諫的每一句話,思考他們說這些話背後是不是有什麽目的,是不是值得朕采納……”

扭頭看了李素一眼,李世民輕聲道:“子正被封官賜爵之後,每次闖禍總有朝官在金殿參劾你,那些人一臉大義凜然,參你的罪狀條條款款令人觸目驚心,其中有真實的,也有故意捏造的,他們參你的目的便是要朕處死你,子正入朝堂多年,經歷了許多參劾,想必深有體會,那些參劾你的奏疏並不多,可朕必須在這些參你的奏疏中馬上分辨出真假,思考他們的目的,為何要置你於死地,他們的背後是什麽人,這還只是因你一人之諫,子正想想,大唐天下州府何其多,朕每天要面對的真假奏疏堆積如山,寫這些奏疏的人有的確實是心憂天下,有的卻是別有用心,朕必須一一分辨清楚,怎麽可能真正做到有諫必納?太善於納諫的皇帝果真便是好皇帝麽?”

李素怔忪片刻,終於聽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他這是委婉地向自己解釋為何沒有納自己的諫言,因為皇帝必須有主見,皇帝不可能是軟耳根子,因為朝堂形勢太復雜,臣子人心也復雜,大唐的君臣看似一團和氣融洽,可事實上李世民不可能信任所有的臣子,越是英明的帝王,疑心病越重,對任何人的進諫,首先腦子裏便要打個問號,先思量的不是諫言本身的對錯,而是進諫這個人的好壞,尤其是與自己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的進諫,更是滿腹猶疑,滿心抵觸。

所以東征後李素給李世民進諫不下十次,李世民卻不肯納諫,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李世民的狂妄自大,越是強勢的帝王越有主見,越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更何況,說直白點,滿朝臣子在這位強勢帝王的內心深處,並不一定都是好人。

“臣明白陛下的苦衷了。”李素深深嘆息道。

李世民目光一閃:“你真明白?”

“真明白,說實話,若換了臣是陛下,或許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國運氣數全擔於陛下一人,責任如此重大,您無法選擇相信別人,只能忠實的遵從於自己的想法,任何人的建議在您眼裏都是風險極高的,因為臣子只負責進諫,但失敗的責任只能由您來承擔。”

李世民緩緩點頭,嘆了口氣道:“子正知我……”

李素忽然擡起了頭,繼續道:“臣理解陛下的苦衷,但仍不贊同陛下的做法,事實證明陛下確實錯了,而這失敗的責任,也只能由陛下一人承擔……”

語氣一頓,李素猶豫了一下,終於咬了咬牙,積蓄一整天的憤怒和痛心在此刻爆發出來了。

“數萬關中兒郎陣亡,皆因陛下一人之過,作為臣子,我們盡力了,作為帝王,陛下卻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得處處昏聵糊塗,打贏一場戰爭的方法很多,面前那麽多條正確的道路任由陛下選擇,而陛下卻有本事將這些正確的道路全部繞開,不屈不撓地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這樣的本事,臣只能說一聲‘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