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金殿爭女

人類的摩擦大部分的起因都只是一些很小很小的原因,比如走路時沒注意,一口痰吐人家鞋面上,比如村裏的水渠東高西低,流到鄰村去了等等,於是從爭吵到動手,從單挑到群毆,從群體發展到國與國之戰。

好鬥是人類的天性,尤其是那種信奉用刀劍證明真理的國家,往往一點小小的火星都能引發一場國戰,更何況吐蕃使節已然是明顯的挑釁對方國家,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場群毆就這麽打了起來,過程並不精彩,大抵跟街頭小混混搶地盤差不多,好在大家憤怒之下仍殘留著一點點理智,知道這是大唐國都,所以彼此非常有默契地沒用刀劍,而是掄起了拳頭,當然,也不乏揪頭發,吐口水,猴子偷桃等下作招式。

五國對一國,饒是吐蕃再強大,終究寡不敵眾,被五國使節和隨從們分分鐘教做人,戰鬥結束後,四方館的院子裏躺滿了一地吐蕃人,從官員到普通的隨從,祿東贊因為身份地位高貴,沒參與六國原本其樂融融的會餐,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事情鬧大了,已然鬧上了朝堂,李世民聽完禁衛的稟奏後,臉色非常陰沉。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站在朝班內,二人迅速對視一眼,然後苦笑搖頭。

這事棘手的地方在於,六國使團群毆,大唐的律法不能懲戒,因為他們根本不是大唐的子民,不適用大唐律法,更何況都是友好鄰邦,人家不遠萬裏跑來大唐或朝賀或唱贊歌,難道天可汗陛下好意思把他們關進大牢裏嗎?大唐辛苦經營多年的鄰國懷柔政策也不允許李世民對使節們做出任何無禮的舉動,否則失了鄰國之心,誰還跑來大唐抱著大腿高呼“天可汗”?

利弊權衡之後,李世民迅速做了決定。

“輔機,你親自處置此事,召六國使節嚴厲訓斥,大事化小便是,吐蕃的祿東贊明日便要啟程,不可再生事端。”

這句話算是定下了基調,“嚴厲訓斥”便一語帶過。

長孫無忌會意地點點頭,躬身領命。

朝臣們低聲議論一陣後,大殿內再次恢復了安靜,大家繼續商議國事。

事實證明,今日是大唐朝堂多事的一天,有人要搞出大新聞。

君臣仍在商議國事的時候,又有禁衛匆匆來報。

五國使節跪在承天門外,請求覲見天顏,唯獨吐蕃沒湊熱鬧,當然,也不排除被五國團滅,無人能站起來去告狀的可能。

君臣聞奏後全愣了一下,李世民眼中閃過苦澀之意。

都說當皇帝威服四海,天下景從,可是……當皇帝果真那麽愉快麽?看看現在遇到的是什麽破事,雞零狗碎的事全都找自己,而且人家是外國使節,連拒絕都無法說出口。

嘆息一聲,李世民只好無奈地暫停了朝會,揮手命禁衛將五國使節帶到太極殿來。

五國使節來得很快,而且個個臉上帶傷,顯然與吐蕃一戰也並不輕松,大家都掛了彩。

李世民強擠出和藹的微笑,還沒來得及說話,便見五國使節動作劃一,撲通一聲跪在大殿中央,接著大嘴一咧,扯著嗓子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用本國語言流利地哭訴吐蕃蠻子如何欺人太甚,如何盛氣淩人,連大唐皇帝都不放在眼裏雲雲……

場面有點亂。

按說使節們的哭訴還是非常誠懇的,不但聲情並茂,而且有理有據,換作腦子稍微笨點的,說不定就真信了,可是能站在朝堂上參與國政朝務的人,都不是簡單角色,稍微笨點的都被優勝劣汰了,留下的都是些老奸巨猾的人精,任使節們哭訴得再入戲再煽情,殿內君臣只覺得手癢癢,想抽他們。

你們一幫人以眾淩寡,五國對一國,把人家揍得滿地找牙,揍完了居然還有臉跑到這裏來哭訴,臭不要臉的,知道“廉恥”二字怎麽寫嗎?

君臣紛紛無語地看著使節們聲淚俱下唱作俱佳,一個個強忍著心中強烈的罵娘的沖動,而使節們渾然不覺,入戲非常深沉,殿內哭嚎聲久久回蕩。

過了很久,使節們哭過癮了,幹嚎聲漸漸止住,最後停歇。

李世民松了口氣,從鼻孔裏哼了一聲,然後便準備嚴厲訓斥這幫化外蠻夷,順便批評一下他們精湛卻不走心的演技。

誰知李世民還未開口,真臘國使節忽然上前跪倒,說了一句震驚朝堂的話。

“外臣代我真臘國國王陛下和王子殿下,向大唐天可汗皇帝陛下懇求迎娶貴國公主殿下,以結兩國萬世之好,這是外臣正式呈遞大唐天可汗陛下的國書,請陛下禦覽。”

說完真臘國使節竟真的掏出一份國書,雙手高舉過頭頂。

朝臣們呆住,李世民眼皮跳了幾下,強笑道:“大唐與真臘自漢以來便有來往,數百年來有戰有和,如今已是一衣帶水的善鄰友邦,求娶大唐公主實在是多余之舉,不必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