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風平浪靜

僅僅一夜,一場有計劃的謀反被迅速撲滅,來得快去得也快。

天亮後,長安城內已經清掃幹凈,數千屍首被迅速轉移,街上除了一股淡淡的血腥氣味,還有正在修復的民居,幾乎已找不到任何激戰過的痕跡,國家的力量,一擡手便將他們想抹去的東西抹去了。

太子謀反的消息早在夜裏便開始瘋傳,從朝臣府邸傳到百姓人家,天亮後當城門打開時,這個消息也隨之傳出了長安城,以瘟疫般的速度傳往四面八方。

長安震驚,天下震驚。

這幾乎是個不敢置信的事實,皇位繼承人是最沒有理由謀反的人,拋開父子親情不提,太子與皇帝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因為這座江山遲早會是太子的,可偏偏就是他謀反了,而且顯然是有預謀有計劃的行動。

不知內情的人詫異,震驚,而長安城裏知道內情的許多文臣武將權貴們,在得知李承乾謀反後的第一反應自然也是震驚,隨即卻釋然。

長安城裏的朝臣們對局勢是看得最清楚的,他們清楚李承乾這個太子日漸尷尬和艱難的處境,也明白李承乾的心情,所以最初的震驚過後,朝臣們心裏還是頗為理解的,他們都知道,李承乾謀反最大的理由或許並非當皇帝,而是給自己掙命,只求一條活路。

看似很可笑很荒誕的理由,但偏偏是事實。堂堂太子,天下第二人,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為了給自己掙出一條活路,卻不得不匆促地籠絡了一批將士,趕在一個大雨滂沱的夜裏匆匆舉事謀反,然後,不出意料的失敗。

鐘樓的鐘聲連續不斷敲擊了一百零八下,鐘聲停,四品以上朝臣已集中在太極殿內。

李世民龍袍裹身,頭戴玉冕,面無表情地出現在朝會上。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朝會,自大唐立國以來,氣氛如此凝重的朝會只有兩次,一次發生在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高祖皇帝李淵惶惶不安地坐在金殿上,群臣朝班裏,太子李建成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春風得意的秦王李世民,沒到一個月,高祖皇帝下詔禪位,李世民登上了那張世人向往羨慕的寶座。

今天是第二次,諷刺的是,兩次都是天家父子手足相殘後的結果。李唐江山這數十年,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優良傳統,天家好鬥,好權欲,所以對外能夠威服四海,對內也是優勝劣汰,想當皇帝,先幹掉幾個親人再說,表親都不算,一定要直系,有實力的人才能享受最終的勝利果實。

今日的朝會便透著一股凝重緊張的氣氛。

李世民面無表情坐在金殿上一言不發,旁邊一名宦官走出來,大聲宣念聖旨。

首先,解釋了昨夜長安城發生的叛亂,叛軍總計近萬人,涉事武將百余人,為首者,大唐皇太子李承乾。

接著,宣念《廢皇太子詔》。

“……邪僻是蹈,仁義蔑聞。疏遠正人,親昵群小。”

“……酒色極於沈荒,土木備於奢侈。倡優之技,晝夜不息。狗馬之娛,盤遊無度。”

“……既傷敗於典禮,亦驚駭於視聽。桀跖不足比其惡行,竹帛不能載其罪名。豈可守器纂統,承七廟之重。”

這些都是評價李承乾的原話,當然,沒一句好話,事實上整篇聖旨都沒有一句好話,全是歷數李承乾如何罪惡,如何殘暴的評語。聖旨最後,終於落音。

“……承乾宜廢為庶人。朕受命上帝,為人父母,凡在蒼生,皆存撫育,況乎冢嗣,寧不锺心。一旦至此,深增慚嘆。”

自古以來,謀反一直都是大逆之罪,位列諸罪之首,處置謀反非常的簡單粗暴,那就是殺,不僅殺主謀從犯,連九族親眷都不放過。

可是這道聖旨裏,處置的結果似乎與以往不同,李承乾最終只是被廢為庶人。

下面的朝臣驚疑不定,誰也不明白李世民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以常理來說,李世民幾乎可以算是靠謀反上位的,這種人生平最忌諱的往往也是謀反,永遠不希望有人效法他當年的事跡,任何涉及到謀反的人都應該毫不留情地殺掉,包括親兒子在內。

可是李世民卻偏偏給謀反的主謀留下了一條活路,只是被廢為庶人,只能說,冷酷無情的帝王在承受被親人背叛的痛苦之後,終究還是為親情留下了幾分情面,做給天下人看也好,寵愛兒子也好,或是安慰自己的良心也好,李承乾的命保住了。

然而,李承乾只是個特例,帝王終究是冷酷無情的。

宦官宣念的第二道聖旨,便將他冷酷的一面淋漓地展現出來了。

謀反從犯李元昌賜自盡,杜荷,趙節,李安儼,常迎望等全部梟首示眾,並誅連九族,東宮屬臣張玄素,杜正倫等督導不嚴,涉事株連,免職下獄,陳國公侯君集涉事,除爵免職下獄,朝中原太子陣營的朝臣百余人,免職的免職,流放的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