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和親利弊

李素喜歡大唐的生活。

從剛開始時的抗拒,到接受,到最後慢慢喜歡,這個過程花了好幾年。

正因為喜歡,才慢慢投入感情,投入以後未免多了幾分“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懷,大唐的某些優點甚至是千年之後的現代社會都缺少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比如直爽豪邁講道理的純樸風氣等等,當然,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比如和親制。

所謂“和親”,便是將皇室公主嫁予異國君王或王子,以達到相對穩定和平的外交目的,雖說大唐風氣開放,但女子的地位終究還是比男人低很多的,尤其是皇家的公主,地位雖尊崇,但基本沒有人權可言,每一個公主生下來都是為將來的政治目的而存在的,皇帝把每一個公主都做好了安排,這個公主將來必須下嫁給某位功臣之子,那位公主必須賜給某國君主為妃等等,就像飯館廚房後院籠子裏的雞,只要有客人上門,廚子便打開籠子,順手拎只雞出來殺掉,公主基本等同於這般地位。

當年的東陽也曾經歷過這個劫難,若非李素使計,如今的她已成了高家堂上婦了。

正因為如此,李素才對所謂的賜婚和親制深惡痛絕。

很奇怪,很矛盾的國度。

一方面自信心無比高漲,軍隊橫掃天下,戰無不勝,令周邊鄰國心驚膽戰,國內民風樸實,君聖臣賢,另一方面,卻將這個國家地位最尊貴的公主當成不要錢的禮物似的到處送,這個國家送一個,那個國家送一個,這種只有戰敗國才幹的屈辱事情,大唐幹起來卻毫無心理壓力,滿朝上下從皇帝到臣民,沒有任何人覺得不妥,仿佛一個戰無不勝的國度送幾個公主出去根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李素很不理解這種邏輯,橫掃天下的大唐帝國就算為了外交目的有和親的必要,那也應該讓異國的公主嫁給本國的皇子才對,為何偏偏反過來,讓本國最尊貴的公主不遠千裏跑到異國他鄉獨伺虎狼?

這很不正常,看起來像是精神分裂病人才幹得出來的事,所以李素很反感,所以,李素今日終於忍不住在李世民面前直言不諱。

有些話,必須要說,不論對國家還是對心愛的人,只有喜歡,才會癡傻。

“子正言辭中似對賜婚和親隱有憤意……”李世民微微一笑,揮手示意中書舍人暫停,緩緩道:“還在怨恨朕當年將東陽許配給高家之事?”

李素一驚,頓覺自己剛才說話的情緒有點不對,於是急忙道:“臣不敢,已是往事,臣當年有恨,如今無恨。臣今日所言的,是和親這件事。”

李世民盯著李素的表情看了一陣,然後哂然一笑,也不說信不信,揮手示意中書舍人繼續記錄。

“子正之意,和親制不可取?”

李素垂頭道:“臣以為,確實不可取。”

李世民嘆道:“然則諸國朝拜臣服,皆以大唐為宗主,求娶公主亦是為了邊境安寧,諸國遂以娶得大唐公主為榮,若大唐不再送公主和親,邊境安寧何所得?若無通姻之好,諸國君主心中不安,怎知不會心生異志,徒生事端?”

李素平靜地道:“諸國之榮,卻是我大唐之恥!諸國若欲求得心安,何妨將他們自己的女兒嫁來大唐?陛下十數皇子,皆是人中龍鳳,任選一人賜婚,也不會委屈了她們,如此,兩國仍是通姻邦交,邊境仍然安寧,大唐是天朝上國,一無戰敗,二無心虧,豈有將本國公主賜贈番蠻之理?”

李世民苦笑搖頭。

李素的話有道理,關於和親之說,隨著大唐這些年國力軍力愈發強大,李世民對異國番邦的政策也漸漸有了改變,這種改變是建立在強大的實力和自信之上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是李世民親口說過的話,這句話充分看出大唐對異國番邦的民族政策傾向,“獨愛之如一”,這句話說得簡單,可做起來卻很難。

既要照顧各國君主的情緒,尊重他們的風俗人情,也不能委屈了自己,變得曲意逢迎,於是“軟中帶硬,恩威並濟”便成了大唐對所有異國的態度,可是,大唐要讓萬邦臣服朝拜,要讓所有異國心甘情願叫李世民一聲“天可汗”,還要邊境安寧,不生戰事,做到這些很難,只有態度是不夠的,還要拿出誠意,什麽是誠意?送公主和親就是誠意,可以說,大唐公主是李世民施行民族政策的重要一環,大概意思就是說:你看,朕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送出去了,你們還不識相點,別老給朕生事添麻煩。

於是,從武德年到貞觀年,許多公主就這樣被送給了異邦和親,成了一件民族政策的犧牲品,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反過來說,如果大唐徒然停止送公主和親,還要異國君主把他們的女兒送來大唐,結果必然不一樣了,這就給了別人一種霸權的印象,從外交上來說,這是很不利的。至少可以肯定,那些君主們一定會炸鍋,通常來說,和親算是國策,國策的突然改變,一定會引發諸多連鎖反應,這些連鎖反應的後果,恐怕連李世民都無法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