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禍水東引

李素一直覺得自己性格是完美無缺的,包括疑心病。疑心病太重難免不太容易信任別人,眼裏看到的任何一件事,首先不是接受,而是懷疑,認為它相對比較合理了,符合事物發展的邏輯了,再去接受它。

這個毛病至少在晉陽縣是有利無害的,就是因為疑心病,李素把晉陽的一盤亂局抽絲剝繭如同外科醫生做手術一般,一樁樁地解開,理順。

看似毫無關聯的幾件事,串聯起來竟是疑點重重,破綻百出。矛頭直指孫輔仁。

晉陽自去年隆冬雪災有了跡象時便亂象叢生,合理的,不合理的,絕對無法繞開孫輔仁這位縣令,沒把事情處理好,反而越弄越亂,教李素怎能不懷疑他?

孫輔仁服氣了,再無半句爭辯置疑,在李素面前深深垂下了頭,臉色黯然,闔目不語。

水落石出,李素的心情卻並不輕松。

一團亂麻解開了,更大的麻煩還在等著他。

幕後之人是千年門閥世家,這是無可爭議的了,然而,不論是哪家門閥,李素都無法輕易動手,幹系太大了,一個掌握了本地的名望,權勢,文化和輿論的龐然大物,李素一個小小的縣侯,縱有皇命加身,可他能拿這個龐然大物怎樣?

孫輔仁被王樁帶下去了,一縣父母官,今日被關進了自己轄縣的大牢,等待朝廷發落。

“太原王氏?真是他們嗎?”李治的神情很凝重,擡頭看著李素,陽光很刺眼,李治眯起了眼睛,只看到他的背後一層金黃色的光暈,表情卻隱在光暈裏無法捉摸。

“殿下覺得是他們嗎?”李素淡淡問道。

李治搖頭:“我不敢信,子正兄,你知道嗎?我高祖皇帝晉陽起兵時,第一個響應的便是太原王氏,換句話說,當初我父皇若未得到太原王氏的支持,也斷不會勸高祖皇帝起兵,正因為有了王氏,而且當時高祖皇帝是太原留守,掌管太原重兵,兩相聯合,高祖皇帝才能領兵席卷天下,滅了隋朝,父皇對天下七宗五姓頗有忌憚,但唯獨對隴西李氏和太原王氏不曾防備,因為隴西李氏本就是我們李家,而王氏則有從龍之功,若說事隔二十余年後,王氏竟對朝廷有了反心,無論如何我也不敢相信……”

李素點頭:“是這道理,王氏造反的動機並不大,大唐立國後,天家一直未曾虧待王氏,我們剛才一直陷入了一個誤區,晉陽地處太原,並不一定就是太原本地門閥幹的壞事,也存在有人禍水東移嫁禍的可能,證據指向太明顯,反而也是一個疑點……”

李治兩眼一亮:“所以,你也不信是王氏,對嗎?”

李素笑道:“我沒這麽說,沒拿到證據以前,誰都有可能,太原王氏目前也擺脫不了嫌疑,只是以常理推測,王氏的嫌疑並不是那麽大而已,嫌疑不大,但,還是有。”

李治眸光一黯,嘆道:“好好的晉陽,為何搞成了這個局面?我李家到底哪裏對不起天下人了?”

擡頭望向李素,李治愁眉苦臉地道:“揪出了孫縣令,可晉陽的亂局還是沒有解決啊,反而越來越亂了,那些被藏在山腹山谷裏的災民被人供養著,這些日子已經三番五次下山作亂了,眼看一觸即發,或許來日擰成一股後直接攻打晉陽城也不一定,子正兄,你快拿個主意吧。”

李素沉吟片刻,道:“眼下情勢危急,一步踏錯便萬劫不復,所以我也拿不出好辦法,想來想去,索性把話攤開來說吧,派人去太原王家請人,請一位王家有分量的人過來,咱們和他聊聊。”

李治點頭。

李素慢吞吞地道:“還有,請人之前,請李伯伯領兵朝太原王家推進,一萬兵馬正面,五千兵馬壓住兩側,形成合圍之勢,推進到王家三十裏外紮營。”

李治吃了一驚:“真對王家動手?”

“不是動手,是威壓,到了這個時候,王家該表態了,李伯伯的兵馬,可以讓他們表態的速度快一點……撕破臉也好,拼命澄清也好,總歸王家必須盡快向朝廷拿出一個態度來。”李素微笑道。

李治神情忐忑道:“會不會太過了?王家畢竟是從龍之臣,此舉怕會寒了功臣之心……再說,朝廷兵馬壓境,王家就算不想反只怕也會動一下不該有的心思了。”

李素笑道:“王家冒不起這個險,一大家子呢,上到直系旁支,下到門客儒士,一家上下幾千口人全在,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會犯險的,若晉陽之亂本是王家在幕後指使,那就更沒錯了,晚剿不如早剿,對朝廷終歸是利大於弊的,若王家不是幕後之人,那簡單,朝廷擺出了姿態,王家若要自證清白,就把那個幕後之人揪出來,這樣一來……”

李治兩眼大亮,頓放光彩:“這樣一來,咱們的麻煩便成了王家的麻煩,這樁大麻煩扔給王家,我們坐山觀虎鬥?朝廷解決門閥之事或許有難處有忌憚,但門閥與門閥之間爭鬥卻是毫無顧忌的,若然麻煩解決,父皇再以高官厚賜以安撫功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