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借糧度厄

挖出一窩富戶地主不容易,特別在這災年光景,富戶地主便成了一個非常超然的存在,就像遊戲裏的大BOSS,不論官府還是百姓,黑道還是白道,都想把他們刷了一遍又一遍,不求掉紫裝,只求掉糧食……

說來禁衛們找到這夥富戶也不容易。

能當上富戶地主的人,自然不是愚笨角色,事實上這個群體比普通百姓更精明,但又比官員蠢一點,處於金字塔的中層,無論世道太不太平,聰明人總是比較容易出頭的,所以亂世裏的聰明人登高一呼,成了造反領袖,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取了江山,比如唐高祖李老先生。而在太平年景裏,聰明人依靠才智也非常容易發家致富。

所謂“才智”,其中就包括見風使舵和察言觀色,不但看人的臉色,也懂得看老天的臉色。

從去歲隆冬開始,富戶地主是最先瞧出氣候不對勁的一群人,當然,有經驗的老農也都看出來了,不同的是,農戶對老天沒辦法,但地主有辦法。

囤糧,轉移糧食,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凡地主門戶,不論任何年景,家裏的糧食總不會缺少的,聽說過災年餓死的農戶,但有誰聽說過災年餓死的地主?任何時候地主家裏都不缺糧。

而到了災年,自家莊戶人心惶惶之時,有良心的地主不用等朝廷的賑濟,他們會主動給農戶發放賑糧,積德行善的同時,也給自己攢下人品和聲望,哪怕是最沒良心的地主,為了防止自家莊子的農戶造他的反,也會迫不得已給農戶減租免租,意思一下開個善棚之類的。

當道德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流,再惡劣的人終歸也會露出善良的一面,不論情願或不情願。

當然,賑濟農戶的糧食只是小部分,地主家余糧真正的大頭還是牢牢把控在地主手裏,而且他們會在災年即將到來前毫不猶豫地把糧食轉移出去,山裏挖個洞,地裏挖個坑什麽的,災難面前,地主必須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和家人的肚子,留存大部分的糧食以待來年再起,像過冬的松鼠似的,在冰天雪地即將來臨前,先把松子和堅果藏在樹洞裏,有多少藏多少。

這就是李素要找這群富戶地主的最大原因。

……

禁衛們找到這窩地主不容易,當大規模的農戶變成了難民,並且大批朝長安方向遷移逃難時,地主們早已跑了個精光,不僅如此,家裏的糧食也藏得妥妥當當,難民隊伍裏某些心術不正的人結伴闖入地主家時,人家早已人去屋空,事實上除了非常點背的地主,這些心術不正之人真正搶到的糧食少得可憐。

一個聰明的群體,凡事料先是必備的素質,當然不會把滿倉的糧食留在家裏等人來搶。

糧食轉移了,地主們也攜家帶口轉移了。

禁衛們找到這些富戶地主的地方很有創意,居然是在一座名叫慈雲寺的廟裏找到他們的,因為災年,寺裏斷了香火,這座寺廟原來的和尚早已脫了僧袍作鳥獸散了,不知哪個逃難的地主無意中發現這座廟,於是靈光一閃,計上心頭,索性穿上僧袍扮成了和尚。

一個假和尚還不夠,地主還想辦法通知了別的地主,三個和尚沒水喝,但四個五個和尚就不一定了,一個傳一個,這個消息飛快地在這個僅屬於地主的小圈子裏傳開,於是三四十個地主全都上山當了和尚,短短數日之間,這座荒廢了的寺廟居然形成了鼎盛時期的規模。

所有人統一剃了光頭,一個個裝模作樣在大雄寶殿裏打坐念經,不僅如此,聽說這群地主每天居然還堅持做早課晚課,並且和正常的和尚一樣吃齋,絕不沾半點葷腥,至於各家地主的家眷子女們,則被藏在寺廟後山的一個山洞裏,終日不準出洞。

不得不說,聰明人確實是聰明人,大災之年,無數難民為了一口吃食不惜兇神惡煞的打家劫舍,人性善良的一面在饑餓面前全然泯滅,這些地主扮成任何人都有漏底的風險,唯獨扮成和尚,卻能令難民望而卻步。

在這個信仰昌盛的年代裏,神與佛還是普遍被世人所敬畏的,和尚僧人是佛祖派在人間的代表,難民們再餓也不敢冒著世世代代輪回為畜的風險去打和尚的主意,於是很多難民敲開山門,看到裏面念經打坐的和尚後,終究還是彬彬有禮地離去,無一例外。

這個靈光一閃的主意,救了晉州大部分地主的性命。

至於後來被禁衛識破,實在是天意。難民們都是苦漢子,自然沒那火眼金睛的本事,可是李治的禁衛卻不是尋常角色,作為王爺貼身的保護屏障,他們的眼力非同一般,一眼便看出這群假和尚的不對勁了。

在這個人人自危的災年光景裏,這座遠離塵世的寺廟居然還能堅持每天早晚課,而且和尚們臉上也絲毫看不出任何擔憂惶然之色,一副超然脫塵,馬上飛升西方極樂世界的淡定模樣,畫風與眼下的災荒之年格格不入,更何況……寺廟裏腦滿腸肥大腹便便的和尚實在太多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