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魏王亮劍

散播流言的吳八斤等人消失,這件事成了死無對證,太子李承乾這才察覺到濃濃的陰謀味道。

原以為是泄露風聲自然而然引發的流言,直到現在李承乾才發覺不對勁。

再往下便查不下去了,滿城風雨,人言如虎,縱然是大唐的太子也無法堵住別人的嘴,這年頭朝堂民間風氣出奇地開放,李世民鐵了心要構建大唐和諧社會,盡全力讓大唐的百姓活得開開心心,百姓們說什麽都不攔著,因為只有這樣才是聖君氣度,大唐才是盛世氣象,當初長安附近鬧天花,市井坊間的百姓有怨氣,把玄武門這種不光彩的事情都拿出來說,李世民照樣無可奈何,還得拼了命的采取積極措施治療天花。

皇帝都無可奈何,太子能有什麽辦法堵百姓的嘴?

……

太平村。

長安城的流言似乎與太平村無關,這裏距離長安只有數十裏,卻仿佛與世隔絕,鄉親們極少走出村子,外面的人也極少進來,大家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與世無爭,與世無求。

李素的不求上進或許也是被這個村子傳染的,村子裏平靜安寧的日子過久了,外面的一切權利紛爭似乎都變得很可笑。

走出去的人再回到這裏,心境總有些變化,類似於看破紅塵的豁然與通透,比如王直。

長安東市裏養著一群閑漢,每天過著前擁後呼的日子,不愁吃喝不虞生計,勢力越發壯大,如今東市裏無論各家店鋪的掌櫃夥計,還是千裏之遙跋山涉水而來的胡商,都知道東市王大哥的名頭,王直已然成了長安東市裏一號人物,這號人物手下雖有勢力,難得的是從來不偷也不搶,不僅如此,遇到那些手腳不幹凈的蟊賊,王直的手下還能幫著武侯和坊官揪出來,並且嚴厲約束手下,絕對禁止在東市行敲詐勒索偷盜之事,違者廢其手腳。

王直的這些舉措自然不是他想出來的,而是背後的李素認真告訴他的,大唐沒有黑惡勢力團夥發展的土壤,官府絕不會容許一顆膿腫惡瘤敗壞市井風氣,尤其還是大唐的國都長安城裏,所以王直和那些手下若想在長安東市立足,首先謹記的一條便是不能和官府和國法作對,不僅不能作對,還要幫忙主動維護國法,與官府和市井商賈們廣結善緣,只要得到了別人的尊重,東市這塊地方盡可從容長守。

李素的話總是沒錯的,王家兄弟對他向來信服,王直照著李素的話去做,沒過多久便赫然發現,東市無論武侯坊官還是來往的商賈夥計,看見王直後臉上多了一抹笑容。

後來王直幫著武侯拿過幾個不長眼的小蟊賊,第二天坐在酒肆裏和閑漢們吹牛扯淡的時候,巡街的武侯忽然主動跑過來,笑著和他打招呼,並且對他用上了“少郎君”的尊稱,王直面不改色,心中卻長籲一口氣。

看來,自己已經可以在東市落地生根了。

……

“吳八斤等人都被我秘密送出長安了,找了一個胡人商隊,跟著胡商們出城去了隴右……”王直咧了咧嘴,笑道:“太子若想找到散播流言的源頭,恐怕還得辛苦往隴右跑一趟。”

李素蹲在院子的槐樹下,淡淡地道:“所有參與此事的人全都送出長安,你也先躲一陣子……”

王直滿不在乎地笑道:“這十個人與我從來都是暗中來往,手下養的那些閑漢們根本不知他們與我有幹系,太子查不到我頭上的。”

李素看了他一眼,道:“你無所謂我就更無所謂了,行,你在東市好好活著吧,一定要長命百歲啊。”

王直傻傻看著他,沉默半晌,喉頭一動,吞了口口水,幹笑道:“我決定聽你的話,躲起來比較好……”

說完王直露出崇拜的神色,道:“幾句閑話碎嘴子便把太子逼到墻角進退不得,聽說昨日連尚書省侍中魏徵都上疏參劾太子,十大過錯令陛下很惱火,朝會不歡而散……這一切竟是我和十個心腹手下幹出來的,陛下啊!朝會啊!我真厲害。”

李素皺眉,原來這家夥崇拜的是他自己……

王直崇拜完自己後,扭頭望向李素,很敷衍似的補充了一句:“你也很厲害,你是怎麽想到這一招的?”

“民間輿論自古以來便是成就功業的利器,遠至秦朝時便有魚肚藏字,裏面寫著‘大楚興,陳勝王’,引得百姓士卒紛紛傳揚,從而獲取了民心,這就叫輿論。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一直以來民心可用,只是很多人只懂得在戰時才用,其實太平年景裏也可以用的,一句流言散播出去,眾人口口相傳,傳到滿城風雨,這個時候,事情的真偽已不重要了,一句錯誤的謊言有一萬個人異口同聲去說,它就是真理,這句謊言便成為了誅心的利器,誰敢置疑便滅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