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二十八章 應子(第2/3頁)

林縛如此進行防務及兵備改制,也是方便軍事參謀部與地方治安兵備事務隔離開來,以便日後能將野戰軍較為徹底的轉為國防軍,這些新制也都以邸報的形式統統頒告天下。

也由於林縛在江寧大行新政、新制,西寺監及燕廷才能更為準確地掌握淮東的情報,更加準確地判斷淮東的軍事實力。

就眼下,將以董原、嶽冷秋等人為首的河南六鎮十四萬兵馬排除在外,國公府直接掌握的武備就超過四十四萬人,其中六萬人為地方治安兵備,馬步水軍野戰精銳高達三十八萬人,還沒有將設於徐泗、壽州、廬州等地,多達二三十萬之眾的諸屯田輜卒計算在內。

既然林縛在“陸七”序列之下,直接編“第三鎮師”,很可能就意味著,林縛派往海東的駐兵將提高到三個鎮師的規模。這個問題比甄封、佐賀賴源渡海來與林縛密會,要嚴重得多,也要嚴峻得多,意味著林縛有意使淮東軍直接參與高麗國的內戰。

“荊襄會戰之後,世人皆知南北對峙之重心轉移到東線。”葉濟爾手撐著扶手,站起來,走到長案前,將山東、渤海、黃水洋以及高麗半島統統畫在內,有著難以掩飾的倉惶,說道:“真是預料什麽最壞,就來什麽啊!”

葉濟多鏑、那赫雄祁也是心頭沉重。

荊襄會戰之後,南北雙方的戰略重心東移,是明確的。淮東的水軍優勢明顯,而經營多年的淮東、徐泗等地都在東線,從東線北伐有著西線難以比擬的優勢,還能克服淮東軍騎兵數量不足的劣勢。在荊襄會戰過後,淮東軍差不多有近二十萬兵馬陸續東移,填入壽州以東的防線,對北面之山東展開強烈的進攻勢態。

故而近半年來,北燕也視山東防務為重中之重,葉濟爾也抱著病軀視察山東防務。鎖海防線,歸登州都督府冶領,僅是山東防務的一部分。

葉濟爾常與北燕將臣稱“中原人才濟濟”,實際施治軍政時也是言行合一,其令葉濟多鏑治山東防務,整個防線構想,就是直接剝自當年李卓的“內線防禦”思路。

整個山東郡以南中北三線劃分,南線即魯南地區,從魯西南五湖區域,到沂蒙諸山南麓的沂州以及山東半島的東南部莒縣、即墨等地,長期都是雙方之間的緩沖區。

隨著淮東軍主力的東線,淮東軍對魯南地區的滲透跟控制逐步加強。

北燕在山東防務的實際有限控制區域,是中線位置上,而泰、沂、蒙、昆崳諸山在中線上構成南北之間的天然屏障。

走東線相對易行的北進通道,主要有三。一是從魯西南沿汴水、泗水北進,通常也是東線南北爭雄的主要戰場。二是從沂州,穿過沂蒙諸山之間的谷道,走破車峴關直接攻入臨淄府南的臨朐縣。而魯東南沿海,即昆崳諸山的南麓,由於近海灘塗眾多,道路荒廢多年,倒不能算是大股兵馬北進的良道。第三道通道就是走海路,直接進入渤海灣。

針對山東的地形特點,北燕在汴、泗諸水的外圍,在破車峴關谷道上,則以濟寧、泰安、破車峴關、臨朐等城關為核心,構築外圍防線,駐以精銳步卒,但真正有戰略決定性作用的騎兵部隊,則主要集中於內線的濟南等地。

這麽一來,淮東軍即使仗著兵力上的優勢,能夠強行撕破外圍的防線北進,但無法短時間裏逐次攻克北燕在外圍防線上的雄城堅堡。即使叫淮東軍有十數萬兵馬進入到濟南、臨淄內線,也沒有跟北燕騎兵在內線決戰的可能。而淮東軍若是不急於北進,而是要強攻外圍防線上的雄城堅堡,北燕部署在內線的主力騎兵,則能選擇有利的時機出兵解圍,給圍城的淮東予以重創。

內線防禦思維,對弱勢一方來說,是相當有效的防禦策略,不會因為軍事冒險而帶來不可預測的危機。

葉濟爾總結南侵諸戰勝捷以來,將最大的功勞放在當時元越中樞除李卓之外,再沒有一個真正知兵略的人物。要是當時的元越燕京中樞,能夠貫徹李卓的內線防禦思路,不去冒險奢望直接攻下遼陽城,北燕是暫時拿元越沒有辦法的。

淮東早初在徐泗防線上,也是實施內線防禦的策略,包括鳳離軍及靖海水師在內的主力,都部署在後備防線上,又有淮水可以依賴,使得整個防線層次豐富而彈性十足,最終則成功迫使北燕放棄東線進攻的策略。

袁立山等新附漢軍,主要是元越邊軍降附而來,也是北燕執行內線防禦部署在外圍城壘裏的主力,他們野戰也許不利,但守禦城壘極為有經驗。

葉濟爾較為擔心的則是鎖海防線,到底有沒有能力將淮東水軍戰船封鎖於渤海之外。

這次看過鎖海防線的建設情況,葉濟爾的心情本是好轉了一些,至少短時間裏不怕淮東能強攻下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