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一十三章 蒸汽機(二),(三)(第3/4頁)

當然,江寧城以往就是當世最重要的燒煤地,一年差不多要運入近兩百萬筐煤,才能彌補柴草的不足。戰事的摧殘以及人口的持續減少,並沒有能消減江寧的耗煤量,反而激劇增加近一倍。

一方面在淮東的控制下,江寧工坊在過去兩年時間裏,在恢復的基礎甚至有所增長——更為重要的是戰事對傳統生產模式的破壞達到極致。以往男耕女織,自織自足,戰後摧殘之後,各地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農耕,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投入到農田,水利及道路等事務上去,傳統的家庭式織染生產模式給摧毀,而淮東物美價廉的新布趁虛而入——傳統的燒炭業也完全崩潰,使得物美價廉的煤球也得以順利地開始進入普通農戶家庭。

要是以傳統的治政模式,天下局勢由亂回治,首先就應該是叫各地恢復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林縛則大為不同,利用戰事對原有自然經濟摧殘破壞殆盡,而是趁機將江淮贛浙閩及兩湖、廣南等地形成一個供初級工業品傾銷的龐大市場……

由於傳統的織染、燒炭、造屋等業崩潰,使得大量的勞動力得以節約下來,甚至彌補了因戰爭人口下降帶來的勞動力不足,而戰後人口大幅的減少,使得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勞動力去耕種。以往江淮地區,戶均十畝地,一戶夫婦及子女四口人,只需要丈夫一人就能耕種十畝地,得糧三十石,而妻子在家織染或養蠶補貼家用,而農閑之時,村裏男丁則相持扶助,造屋修舍。如今夫婦二人能耕種十五畝地甚至三十畝地,得糧四十甚至八十石,而生活、生產所需的布匹、農具、陶瓷、磚瓦等物資,則可以出售糧食進行交換。

這個過程看上去簡單,但本身就是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至少在淮東、平江、丹陽、杭州、湖州、明州以及嘉興等府,近年來,人均糧食產量都要超出戰前一大截。這裏面有鐵制農具大規模使用的功勞,也有初級形成的工礦商貿體系對生產效率的進行促進。

要以傳統的治政模式,很難想象淮東在一年時間裏持續打兩場大仗之後,還能持續不斷的從淮東及江南七府及浙東等地往兩湖、江西運入大量的糧食以安頓地方民生。

當然,這個過程的形成,也需要有崇州、江寧這麽幾個工場業發達的地方,能向如此龐大的人群提供這麽多初級工業品。而以揚子江為主的河運體系,為初級工業品市場提供了必要的廉價運輸條件,使得淮東新布經揚子江、鄱陽湖、贛江兩三千裏路運到江西腹地的贛州,運費也占不到售價的一成。

在林縛的記憶裏,江南地區在宋明時期得到充分開發後,商品經濟就迅速得到壯大,織染、巢絲、燒瓷、鐵器等傳統工坊業得到大發展,甚至後世學者認為宋明時期在江淮地區資本主義已經出現萌芽,不是沒有原因的。

林縛還不能去精細地判斷他所處的當世,跟記憶裏出現了多大的偏差,但當世江淮地區的傳統商品經濟就相當發達,這從早年林族經營上林裏就可見一斑。而東陽鄉黨與當世的商業活動,也早就已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是林縛能在江寧、淮東大肆發展海貿,興建工場,發展錢莊,壯大海商的根本之基礎。

眼下,林縛所面臨的先擇,就是想加速這個進程還是掐斷這個進程。

在新朝建立加強中樞的帝權專制,就必須要掐斷這個進程。

越來越壯的工場主及商人勢力以及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以及國內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統一市場的形成,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大量的技術工人的需求,新式機械及新技術的使用,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生活、生存物資的進一步豐富,使得更多的人有條件接受教育,都將極大促進民智的開化,也將在傳統的官僚集團以及依附地租之利而生產的地主階層之外,產生更多利益訴求不一致甚至矛盾尖銳對立的群體——君權神授那一套東西必然破產。

在林縛的記憶裏,在後世有些帝王清醒地認識到這個過程對帝權的破壞,故而有意去強行掐斷這個進程,閉關鎖國僅僅是掐斷這個進程一個典型手段。

要是整個世界只有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那倒也罷了。

林縛有著後世的記憶,清醒地認識到,他眼下要是想掐斷這個進程,將輕而易舉,他也完全可以將億萬臣民踩於一人之腳下。他百年身故後,新帝國也許還能延續一百年、兩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遭異族侵淩,蹂躪及屠殺的歷史必然會再反復重演……

要想扭轉歷史的循環,以林縛從後世所得來的見解,就必須要加速從農業社會往工業社會推進的進程,要避免因矛盾激化而產生腥風血雨,就必然要依照形勢去主動接受這個進程對帝權的逐步削弱——雖說這個進程也會產生許多負面作用,需要進行對外化擴張來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