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狂瀾 第一百一十七章 橋渡(第2/3頁)

這時候從後面趕來一隊人馬,周斌看去是鄧喬山領十數甲卒與百余衣衫襤褸的民夫過來。要守樊城,自然要利用好這些民夫,看到鄧喬山這麽快就選了一批民夫支援這邊,周斌也沒有意外,不過隨鄧喬山一起過來的六架床弩,叫周斌高興得很:“奶奶的,有這些好東西打這幫龜孫子,就輕松多了……”

周斌趕緊將六架床弩安排到前陣地勢高處,封鎖從鐵樁碼頭沖上來的路口……

也許一張床弩一次也只能射殺一兩人,但床弩橫在路口所帶來的威懾力與震懾力,絕非普通弓弩能比,這也是淮東軍將卒喜歡用重弩的原因。

兵卒甲掛皆全,只要不是面門要害給射中,頂著箭雨沖,連重傷都未必會有。但在床弩的射殺之下,重甲持盾都會輕易給射穿,這時候只能祈禱床弩長眼不要射到自己。

鐵樁碼頭的主要區域是在河灘上,從河灘上來,是兩百余步的石階道,地勢算不上多險,故而周斌用弓弩手封鎖,阿濟格依舊可以組織甲卒持盾仰攻,也非常有效。弓弩不能封鎖敵軍沖進來,周斌每回到最後只能用甲卒上前陣與敵卒白刃搏殺,才能將他們擊退。

鐵樁碼頭的敵軍每次給擊退,雙方都會有傷亡。敵卒畢竟是仰攻,鬥志再兇,淮東軍也無畏,到第二撥淮東將卒補上來,也都穿齊甲掛,故而每次都能以較小的傷亡換敵軍較大傷亡。

不過,敵將阿濟格到時候絲毫沒有放棄進攻的意思,周斌能明白他的心思——樊城的得失,事關整個荊襄大戰場的勝敗,哪怕敵將阿濟格將襄陽的六千精銳都拼耗掉,但只要給來偷襲的淮東軍造成短時間難以彌補的重大傷亡,也將為後續趕來的援軍奪回樊城創造有利的條件……

要是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周斌就不得不考慮燒毀浮橋,退守樊城。

雖說這次隨黃祖禹、周斌進襲樊城的將卒,包括黃祖禹、周斌等將領,都做好馬革裹屍的準備,但是傷亡太慘重,要是南陽敵軍趕來樊城的速度比預料中要早一些,樊城將有可能得而復失,不利整個戰局。

黃祖禹、周斌要控制手下將卒的減員比,孫壯率援軍最快也會在三天之後,還可能給敵軍隔絕在樊城之外,曹子昂、周同給黃祖禹他們這支先襲兵馬制定的作戰計劃,有多種變數。

最好的結果就是保留浮橋,將襄陽敵軍牽制在橋頭,叫他們不甘心退,也叫他們打不出來。同時控制住樊城及橋渡區,堅守待淮東軍在黃州以及柴山的兵馬主力打過來匯合,爭取做到殲滅進入荊襄的敵軍大部。

很顯然,浮橋不失,在還有希望奪回樊城的情況,襄陽敵將主動毀去浮橋,打開沿漢水西進的通道,是需要非常大的決心的。一旦襄陽敵將有毀去浮橋的決心,那他必然會在漢水上遊白陽關或丹江口位置快速建立渡口,建立溝通漢水南北的通道。這個通道雖說不能跟荊襄相比並論,但這個通道建立得越早,越迅速,特別是在淮東軍主力還沒有推進到襄樊之前,無論是燕胡繼續從關中走武關,經武關、丹江往漢水南岸輸送物資,抑或漢水南岸的敵軍從襄陽西渡漢水經白陽關,丹江口退去關中,都非常的有利。

保留浮橋不毀,襄陽敵將就會變得遲疑,將主力精銳放在渡河奪回樊城之上,而不會想到立即在襄陽西與北岸的白陽關、丹江口建立渡河通道。

一旦等淮東軍主力進襄樊地區,敵軍再想到襄陽西建立與北岸白陽關的渡河通道,那就遲了。雖說淮東水軍進入襄樊地區的時機會很慢,即使暫時不能與奢家水軍爭奪對漢水的控制權,但步營主力可以直接北上,走陸路從新野、淅川兩縣,迂回武關河、丹江的上遊,截斷在荊襄燕胡兵馬與關中的聯系。

荊襄一戰能取得多大的戰果,完全取決於樊城這個口子封得好不好。

樊城雖然是整個荊襄地區的窩底,但是這個窩底從東面的棗陽到西面的白陽關、丹江口有兩百多裏寬,而且通往關中及河南的兩條主動脈都經過這裏。封口一戰的戰局變化極大,對將領的要求極高。

黃祖禹將職為副制軍,是林縛囑意接下來提拔制軍的高級將領,他隨虞萬杲、唐復觀等人率建安軍殘部在閩南的深山老林跟奢家糾纏了三年,對戰場的機變力以及作戰的韌性,要好過淮東軍大多數的中層將領。周斌又長期負責軍情事務,對荊襄地區的情況十分的熟悉。曹子昂才決定由黃祖禹與周斌配合率前部先襲樊城,而決定將孫壯所部作為支援樊城的援軍使用。

孫壯對此十分不滿,即使他率部支援樊城後,樊城戰局就歸他指揮,他也相當不滿,卻不得不服從曹子昂的安排。

除了孫壯對前期復雜戰局的把握程度,未必比得上黃祖禹與周斌的配合,更重要的一點,前部先襲兵馬扮成押糧隊,行速不需要太快,而第二拔支援兵軍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隨州腹地穿過直入樊城,非騎營不能勝利。